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如何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是人生的一大命題。/ upsplash


解放孩子,其實也是在解放父母自身。少一些為孩子操心,他們也能解放了天性,到廣場上起舞,在花園中用快門追逐飛逝的光陰,各自精彩。

至於那些你真看不慣的事,你等著,他也有做老子,被氣死的一天。


近段時間,先是有papi醬提出人生最重要排行榜,她認為對於每個人來說第一位的是自己,其次是伴侶、子女,接下來才是父母——這種太過獨立的言論,讓“理所當然”把孩子的好看作頭等大事的爹媽,感到詫異又辛酸。

再有高亞麟念出《百年孤獨》中的戳心金句,“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身邊,年輕人似乎都不會主動結婚生子,為自己老了之後將面臨的孤獨感而擔憂。

但如果父母不在了,孩子就是直接面對死亡的人,一眼便能望見生命的盡頭。這句話若要說得情緒再飽滿一點,那便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你怎樣看待父母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


以上兩段大道理,他們是說給焦俊豔聽的,也在說給電視機前的我們聽。

焦俊豔就像是好看版本的我們,年紀不算小了,事業還算穩定,但還有許多時候的獨當一面似乎都只是“你以為”,在父母眼裡你還是哪哪都不靠譜的小孩。

另一個我說,“有了父母的期望,很多時候都不敢去做真實的自己,糾結地扮演起爸媽的乖孩子。”

代溝、矛盾總在這所謂的“扮演遊戲”中滋生。

其實整整一百年前,魯迅先生就已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研究了家庭之改革,他把《我們怎樣做父親》吐槽成一場“要革到老子身上的革命”。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儘管魯迅先生一貫橫眉冷對,但在處理和母親的關係上,他始終恪守孝道,稱得上是一個大孝子。/ 1931年,魯迅一家和友人合照。


在魯迅看來,這場革命是要以爹媽們悲壯而浪漫的犧牲而結束的,“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可眼看著男孩一封信斷了20年的親情,昭示自己真正獨立;女孩寧願連著幾年不回家過年,也不願再見到面對靈魂拷問時,弱小無助的自己……此類新聞比比皆是,只好說,沒有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中國傳統的親情表達,總是內斂,但在這份含蓄裡,也摺疊了許多誤解和遺憾。/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父親與兒子。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愛孩子的父母本是沒錯的


首先要肯定的是來自父母的愛。這世上恐怕找不出比父愛母愛更純天然無添加、更毋庸置疑的事物了。

這愛是平平淡淡的,就如他讓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隨後拖著肥胖的身子,蹣跚著去給你買幾個橘子。

這愛也可以魔幻起來,變成咒語,讓尚在襁褓中的哈利,輕鬆擊退伏地魔。

要把這愛倒過來寫,就成了阿方索•卡隆的《羅馬》。女傭克里奧不顧一切地衝入大浪,尋找孩子,也彷彿是在挽留自己死去的胎兒。驚險過後,一家人相擁而泣,身後的太陽在他們身上落下史詩一般的光。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海灘上的母親與孩子。/ 電影《羅馬》


“上帝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我們被來自父母的愛擁抱著成長,百分百地信任自己的守護神,卻忽略了他們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請回答1988》中排行老二、事事都要謙讓姐姐弟弟的德善在生日這天爆發。最後也還是爸爸捧著蛋糕,示著弱,出來哄她,“因為不太懂,第一個女兒應該怎麼教,第二個女兒應該怎麼樣,老小呢應該怎麼讓他好好做人,我們不懂。”父母不是從他們出生開始就是完美的父母,他們也是第一次做你的父母。

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擔心你長大了,他們老了,沒有人能悉心照顧神經大條的你;擔心你飛遠了,他們還留在原地,繼續做你的港灣和plan B,任由精彩的世界遠去,獨自無聊至死。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動畫短片《包寶寶》戳中了很多人內心的隱秘。


今年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包寶寶》就描述了一段變味的愛。生活在華人街的主婦,將一枚有生命的包子當作掌上明珠。隨著包子成長、叛逆、逐漸掙脫她的控制,主婦氣急敗壞,於是在包子離開家的前一秒,將他一口吞掉。

看似極端的故事就來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媽媽曾對她說: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裡,這樣我就隨時清楚你的人在哪裡。

廣東地區的孩子,小時候多多少少聽過“生塊叉燒,好過生你”這樣“無意識”的話。亦或許他們說的時候,嘴裡恰好正大力咀嚼著塊叉燒,甚至都還沒把肥美的肉汁從嘴唇上舔去,就已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烙下一個油光鋥亮的心理陰影。

無論是感人至深的劇情片,還是恐怖片,父母之愛都值得一座奧斯卡,也該贏得你的正視。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父母之愛的隱秘和曲折,遠非感恩兩字可以道盡。/ 電影《狗十三》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渴望自由的孩子同樣是對的


回到開頭papi醬和爸爸們大相徑庭的人生排序,這或許是因為在一段親子關係中,父與子所在的地位本來就不是平等的。

關於這一點,幾乎每一位迎接孩子降臨的父母都曾有所體會。生命之初,他們是可愛又脆弱的天使,餵奶、換尿布、盡心盡力地保護他就是你的責任與義務。

這個時候,尿布的味道並不香甜,而他也只曉得衝你流口水,但你始終沒覺得自己的單方向付出有什麼毛病。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嬰幼兒期,恰恰是子女最需要父母的時期,也是親子關係的蜜月期。/ upsplash


怎麼,時間一長,孩子熊起來了,叛逆起來了,生長出和你不一樣的思維,你才突然醒悟自己這麼多年的犧牲,很有可能都將白白付諸東流,於是下更大的賭注,斤斤計較著,偏要他回饋以某種形式上的報答?這便是把養孩子當成做買賣了,魯迅先生的比喻有意思,“人乳餵豬,無非要豬肥美”。

再急功近利點,有些父母還常常剖開心窩,把“兒啊,你以後一定要孝敬我呀,這是你必須要做的呀,你要做個講道德的人”諸如此類的心裡話常常放到檯面上來講。

他們是坦蕩蕩了,孩子卻壓力山大。或許孩子每每看到他們一日日變老的容顏,都會泛起許多真實的愛意與愧疚之情,但很快也會被這“偉光正”的道德二字嚇得演起戲來。

還有一類父母,是文章《我們怎樣做父親》中所說“利己思想,權利思想很重”的類型,都不給孩子“背叛”的可能性,處處管著,認為自己是孩子的主權所有者,孩子也該為我做同等的犧牲。

魯迅給這種家長也擬了個比喻,國人對於婚姻和性多抱有戲謔、羞澀的態度,唯獨在生了孩子後,顯露出威嚴十足的行徑,這和暴發戶不相上下。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學業、事業、愛情是親子矛盾爆發的重災區。/ 電視劇《小別離》


說到底,父母還是沒有把孩子當人來看,每個渴望自由和獨立的孩子,只不過是遵循了他們的人之本性。

紀伯倫的《論孩子》說的都是些理所當然的大實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可只有在近幾年,這些話才頻頻作為正面管教課程的核心知識點出現,讓各位父母恍然大悟。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搞好親子關係,難上加難。/ 電視劇《小別離》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但最終做出讓步的還得是父母


而對於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宏大過程來說,孩子成為父輩又成為祖輩,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就只是一道時間的正相關函數。但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既為人父母,那麼所做之事便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相親角,聚集著無數焦慮的老人。/ 全景


還是在同一篇吐槽文章中,魯迅先生承認“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他給了始終要在某一段時間做父母的人三點建議:

一是理解,也是被說到濫的換位思考。《小王子》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但養孩子的人要記起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記起自己曾經怎樣叛逆,曾經怎樣惹父母親生氣。如此這般,下次再被氣得要原地爆炸時,還能心理平衡一些。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長大後開始反思與父母關係的人不在少數。/ 電視劇《家有兒女》


二是指導。別看你中二病的兒子天天一副思慮重重,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他的模樣,這就是因為他的笨蛋小腦瓜錯誤理解了世界呀。所以,給他們儘可能好的教育,健全的思維、正確的三觀,一定的生存能力,這時候你已經累得夠嗆了吧,還要教他編程,考他背古文嗎?

三是解放。這是在前兩步已經完成,在父母們義務的情感與物質都已支出的前提下,當爹當媽的還要追加的一個步驟,放手,放孩子去天馬行空。沒事,不難的,有點虐心而已。


孩子,你也有做爹媽被氣死的一天


總有一天,曾經的孩子也會嚐到做父母的滋味。/ 全景


《論孩子》的後半段說的是,父母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孩子一樣,但不能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那些說著“為你好”,逼著孩子走一條“好路”的父母,總該要讓步。

而解放孩子,其實也是在解放父母自身。少一些為孩子操心,他們也能解放了天性,到廣場上起舞,在花園中用快門追逐飛逝的光陰,各自精彩。

至於那些你真看不慣的事,你等著,他也有做老子,被氣死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