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一本書,讓你哭了一遍又一遍

總會有一本書,讓你哭了一遍又一遍

文|我寫字帶風

這世上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

在翻開《活著》的第一頁之前,我便知道這是一個沉重的故事,一個絕望的故事,這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也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

當我從書中走出來時,一顆心竟壓抑的快透不過氣來,才恍然間發覺,那些常常掛於口中的“悲苦”,寫於筆下的“滄桑”,曾經所有遭遇過的艱難與挫折,在此時此刻,與故事裡的“福貴”比起來,竟是變得如此微不足道。

或許,也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洗禮之人,才會明白如今平淡如水的日子有多麼可貴吧。

餘華的文字樸實卻冷酷,平凡中蘊藏著離奇,淡漠中內含著火熱。他用他那“殘忍”的筆鋒,在“福貴”的身上撕開了一道又一道血淋淋的口子,觸目驚心,讓人不忍直視。

這個故事從一個老人的口中緩緩道來,平靜而淡然的講述著。他的一生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恰似一部現代中國的演變史。

在年輕時期的他可謂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但很快的,因痴迷於賭博,他輸光了家裡的一切,輸掉了他的一生,開始了猶如一曲哀樂般的悲劇之路。

總會有一本書,讓你哭了一遍又一遍

一夜之間,從少爺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貧民,他的命運也從此走向悲痛與絕望。父親因此而去世,隨後是母親的病死,大躍進與文革又讓他的一家過上了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緊接著是妻子因勞累過度患上軟骨病,女兒在一場大病後成為了聾啞人。

然而,這僅僅只是噩夢的開始,噩耗接踵而至。先是兒子因為獻血過多死去、女兒在生孩子時失血過多而死,因為打擊太大,妻子不久後也去世了。隨後是女婿被鋼板壓死,最後竟連剩下的唯一親人小外孫也因為吃豆噎死了!

這期間,老人的心路歷程沒有人知道,或許撕心裂肺,或許看透人生,就連正在看書的我也已經麻木了。能怪誰?是怪這個時代,怪這片天地,還是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呢?

他無力去阻止,這便是觸手可及的現實,他只能默默忍受,最終“故作淡然”的活著,不為任何人的活著,只為了活著本身去活著。

字符在餘華筆下,樸實無華卻又冷酷刺骨,沒有煽動,也沒有刻意的渲染,他只是靜靜的敘述著,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敘說著,在這娓娓道來的過程中,我的情緒竟也不知不覺間隨著故事而波動。

他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去逐個打碎,使人的心中深深的烙下印痕,便不自覺的產生了對生命意義哲學的追問。

總會有一本書,讓你哭了一遍又一遍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而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花兒開了,又謝了,樹葉綠了,又黃了。有了開始便會有結束,或長或短,或早或晚,曾經所有的燦爛,曾經所有的淚水,終將煙消雲散。

在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其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

或許人類終其一生苦苦追尋的一切不過只是虛妄而已,人只是一種獨立個體的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與探究的本質也不過是一個笑話罷了。

生命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書的開頭就是結尾,故事被埋藏在中間,“福貴”最終與老牛為伴,風輕雲淡的講述著自己的過往,無論曾經有多痛,都只是曾經,如此而已。

正如王小波所言:“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直至死去,當真正明白這點後,任何事情,也都能泰然處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