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有不同動物擬人化題材思路

各國有不同動物擬人化題材思路

《法國兔兵》主角費迪南德。

各國有不同動物擬人化題材思路

《動物狂想曲》的兩位主角,在自然界是對立的群體。

各國有不同動物擬人化題材思路

《馬男波傑克》的主角波傑克,片中是個中年過氣明星。

各國有不同動物擬人化題材思路

《白蛇:緣起》中的狐妖線稿,可以看出其後腦勺還是狐狸,但已經有人的身體,行為思想也是人類的樣子。

【漲姿勢】

今年的日本動畫秋季新番《動物狂想曲》在眾多熱門番劇中殺出重圍,成了秋天的黑馬作品,在日本和中國的播放量及討論度都非常高,讓動物擬人這個不冷不熱的題材再次被大家提起。

相對於日本及歐美在動畫創作上,動物擬人題材作品的豐富性,國內的動物擬人題材的動畫卻都是一水兒的面向兒童的作品,雖然今年有一部《巨兵長城傳》火了一把,但是其創作思路還是一個低幼向的片子,只不過廣大群眾發現了其中不一樣的“閃光點”。

而對於這個話題,實際上並不是單純的歐美、日本、中國動畫創作者思路不同的問題,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歐洲

以動物諷刺人類社會,表達期望

歐洲動畫在業界一直以一種特立獨行的態度存在,超前的實驗性及豐富多樣的題材和創作手法是其最令人熟悉的特點。而動物擬人化則是歐洲動畫最喜歡用的一種題材,不過歐洲動畫裡的擬人卻不都是低幼向作品,比如2018年非常火的《犬之島》,其深刻的思想很難讓人覺得這是一部動畫片。

歐洲的動物擬人化作品普遍帶有很強的諷刺意味,特別是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的嘲弄與諷刺,要麼通過說人話的動物來諷刺人類社會(《犬之島》),要麼將動物擬人化,通過動物的親和力(也就是很多人說的萌)展示人類社會某些殘忍的一面(《法國兔兵》)。或者是單純通過動物來表達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感情(《艾特熊和賽娜鼠》),說明創作者已經認為這種感情是現代人缺失的一部分了。

很多人認為歐洲動畫喜歡通過動物擬人化,或者說是通過動物社會來諷刺人類的做法來源於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場》。但是僅僅靠一部小說很難將這樣的創作手法變成一種經久不衰的創作思潮,更深刻的原因在於一戰與二戰的巨大破壞,造成了歐洲的文藝工作者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失望與不安,並對戰後新殖民主義的復甦,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興起感到不滿。這時候動物之間更加簡單的社會關係就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創作範本,通過動物來講人的故事,或是通過動物來表達對於人類社會的一種期望。

日本

傳統為基礎,吸收外來內容

日本動畫在選擇動物擬人化這個題材上比較複雜,屬於傳統+外來影響的產物。

在各種各樣的日本妖怪傳說裡,由動物變成人是最常見的,但這些變成人的妖怪大多不完整,還保留著動物的特徵,這也是日式動物擬人化最早的發端。雖然這些故事大多屬於怪談(恐怖故事),結局大多也不美好,但卻為動畫創作者留下非常豐富的素材庫。

因此日本動畫裡,更喜歡將動物擬人化而不是動物說人話,讓它們越來越像人,然後與人類一起來演繹各種各樣的故事,許多故事也都是取材於日本傳統的民間怪談或是妖怪文學,或者是其延伸。比如最著名的《犬夜叉》,其主角成長就是一個從妖變成人的過程。

在外來影響方面,最典型的是2017年的《獸娘動物園》,雖然這個作品是子供向(給孩子們看)的,但是其故事卻做到了“和洋融合”。一方面是主角小包作為人類與擬人化的動物一起冒險這樣具有日本特色的人物設定,另一方面其故事裡有著深厚的西方古典神話的影子,嚴格遵循著坎貝爾單一神話理論裡最基本的英雄人物成長路線:分離-啟蒙-迴歸模式。

二戰結束後,日本的流行文化受到了美國的極大影響,但是在動畫創作,特別是動物擬人這個題材上卻更偏向於歐洲的諷刺風格。泡沫經濟破裂後誕生的治癒系作品也非常喜歡運用動物擬人化這一創作手法,例如《白熊咖啡廳》,本質上是長期經濟衰退大潮下用於治癒內心的作品。

美國

規避雷區給創作自由

美國的動物擬人化作品脫胎於歐洲的諷刺主義手法,但是又非常有美國特色,因為美國人喜歡用動物擬人化更多是為了規避一些雷區,而不是真的為了諷刺。

如果我們再回去看《馬男波傑克》或是《咱們裸熊》就會發現,這些作品裡的擬人化的動物,只是長著動物的樣子而已,無論是行為、性格還是心理,本質上仍然是人類。原因很簡單,使用擬人化的動物可以規避大量種族歧視雷區,因為這些擬人化的動物沒有具體的指向性,不會讓人產生任何聯想,這就給了動畫創作者很大的自由性,可以更加專注於作品的創作。

■ 結語

實際上,中國的動畫片長期以來都承擔著兒童教育的任務,活潑可愛積極向上是基本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動物擬人化作品普遍低幼化的原因。不僅是《喜羊羊》或是《熊出沒》,大量定位幼兒教育的動畫人物都是一些擬人化的動物,比如非常常見的“巧虎”系列,就是一隻擬人化的老虎。而這種創作模式也是造成國內觀眾普遍認為動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重要原因,也進一步造成了國產動畫在題材創新上的困難局面。而這次紅出圈的日本動畫《動物狂想曲》,加上2017年的《獸娘動物園》,說明國內愛好者還是喜歡這類題材的,動物擬人化題材需要一個破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