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古人云”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而微地集中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穎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

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結構嚴謹的佈局、引人入勝的開頭和意味深長的結尾,以文化人,猶如一個人的一生。

它可以是開始時的詩意,或是結尾時的悲寂,或喜或悲,全都隱藏在一首首詩裡…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01 《紅樓夢》

風月情長,終究夢一場

“夢”者,一切皆虛幻;“紅樓夢”者,紅塵夢幻。

紅樓的開篇詞是那首《引子》: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曹雪芹說,紅樓”大旨談情“,紅樓的夢裡是一場情天恨海。世間之人,一個個都是情種,只是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流落在人間風月場上。

所以紅樓的結尾,是散場。曲終人散或許讓人傷感,繁華落盡、生死茫茫更是無盡淒涼。小說本身的收尾詩詞,正是那首《飛鳥各投林》: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

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人生百態,人的慾望和路途也有千萬種,可是結局卻宿命般地奔向同一個——終究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鏡花水月一場空,夢幻泡影真如夢。

《紅樓夢》,還有另一種開篇和結尾,那是作者的自況,更真實,也更殘忍。

開篇詩說: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結尾詩說: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紅樓夢》的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

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一些現象;而甄士隱的註解則更進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過眼煙雲,並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處在於“反認他鄉是故鄉”。

佛家認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實的。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痴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02 《三國演義》

心機、天機與契機

“演義”這個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崇講史並不只是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後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

三國的開篇,借用了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臨江仙》: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這首詞用在三國,最合適不過。我們彷彿看到一位曾經叱吒風雲、閱盡世間成敗的白髮老者,站在離開的船頭,端著杯中酒,唱著這首歌。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成功典範,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

而三國的結尾,有一首長詩,盡說那個金戈鐵馬的英雄時代。最深徹的是最後一句: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所以,書中曾多次講到“天意”主宰著人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認為預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變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現,“天意”是人所不能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

這也讓人想到《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最後那句話:“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或許,這就是天數。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03 《水滸傳》

撲面草莽英雄氣,萬千無語悲涼意

《水滸傳》,大體說來就是一個義字當先、替天行道卻毀於一旦的故事,撲面草莽英雄氣,一場江湖俠義志,萬千無語悲涼意。

所以開卷詞才流露這樣的氣質: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

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

談笑看吳鉤。

評議前王並后帝,分真偽佔據中州,

七雄擾擾亂春秋。

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

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

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變桑田古路。

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

恐傷弓遠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水滸傳》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放出了鎮壓於伏魔殿的待罪天罡與地煞星君,紛紛轉生成人出世,這也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其中的恩恩怨怨透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誰人定?興衰豈無憑?

所以這開卷詞中的瀟灑與冷眼或許都是裝出來的——什麼看淡名利、隱跡書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種在現實面前的無奈和不得已。

這種無奈的身不由己,在結尾處的幾首詩中,終於明白流露出來。

先是說梁山108好漢: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

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看上去是眾神歸位,永受香火供奉,青史留名。可想起梁山的英雄們,皆是身不由己的開始,又身不由己的結束,似“塵歸塵,土歸土”般悲慼。這是一種多麼無以言說,卻也無以改變的無奈啊!

然後說: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當日亦堪憐。

一心徵臘摧鋒日,百戰擒遼破敵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垠,學取鴟夷泛釣船。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不同的是,梁山好漢的反抗的鬥志,終究被紅塵磨滅,他們如烈日版的爆發,終究還是要失敗,敗在那個腐朽不堪的王朝,與封建愚昧的思想裡。這,才是最無奈的悲憤!

最後是說: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世間萬事,總是該有人去做的。所謂“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打拼已過,七分到手,剩下的三分便是靠機緣了。是嗎?其實不是!梁山好漢的失敗根源,源自內心對封建社會的一絲期盼。但他們依舊是英雄,因為,他們做了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會也不敢做的事。

無論何時,只要盡力而為,可問心無愧。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04 《西遊記》

始於慈悲,終於覺悟

《幽夢影》裡說,西遊是一部“悟書”,在“四大名著”裡,它的主題更直接,調子也更溫情。因為只有它是“喜劇”——雖然同樣歷經坎坷,卻有著皆大歡喜、不復更求的結局。

這是一個關於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題只有兩個:慈悲,和覺悟。西遊記也同樣如此。

開篇詩中說: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造化,是玄之又玄,卻逃不過一個“善”字。佛家講求心善即是禪,西遊記正是“善”的故事。

西遊結尾時,有兩首詩: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

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復修身。

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

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

經傳天下恩光闊,五聖高居不二門。

最後引用,是佛家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唐僧是一位慈悲為懷、一身正氣的聖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經以濟眾生,意志堅定,持之以恆。孫悟空忠心護師,全始全終;除惡揚善,救人救徹。

唐僧師徒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後人,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

《西遊記》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歸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圓滿的結局。

而這結局,卻可以用八個字簡單概括,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如何購買

萬千悲喜,終歸一悟 | 四大名著開篇與結尾的中國式味道

原價:352元

森林特價:172元

更多親子閱讀好書

親子閱讀書單

本期編輯 森林

合作請諮詢微信:s527953132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