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網絡配圖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文/千百度

如今手錶也不是人們的必備之物了,看看手機,瞭一眼電腦都能知道什麼時間了。表在人們心目中能夠淡化,以前對我而言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即我的幼年時期,鍾和表是非常罕見的、昂貴的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不可能會有。那時候人們的作息時間純粹是看太陽昇降和靠自身生物鐘調節和把握的,那時人們說時間說得最多的就是:"雞叫幾遍了","陽婆過了河啦"等等這些話。記得上小學時數學課本里有教認表的一大章節,一天幾個小時,一個小時幾分鐘,又是順時針,又是逆時針什麼的,老師講半天,下面的同學一會就學暈了,因為同學們誰也沒有見過鐘錶,連老師都沒有表,無感性的認識硬去想象確實是困難的。不過自從學了這部分以後,不少同學腕子上還真有了手錶,只不過那都是用圓珠筆或鋼筆畫上去的,畫的周正的同學還頗為得意,把袖子挽得高高的,儼然他那腕子上帶的就是一塊"勞力士",為了保護這塊表,連每天的洗臉這一環節都省去了。有一年去了一個住村的下鄉幹部,年紀也就四十多歲,剛開始到誰家吃飯都很正常,有一天從公社回到村裡,人們都發現他不知哪兒有點不對了,形容舉止都大異平常,一向隨和的他居然時常揚揚頭,還不自覺地偷偷笑幾下,那些成份不好的人心裡緊緊的,自忖莫非又要來什麼運動?村幹部想他是不是要高升了,但這事又不能問,那時下鄉幹部在村裡是很厲害的,他的動向可關乎著一村人的命運呢。然而這個謎底很快就揭開了,就在這位下鄉幹部中午到人家吃飯時,平時端碗的左手不端了,非要把碗放在桌子上,那根左臂也不安生,隨左腕不停地抖到,好像那袖口很礙事似的。管飯那家人留神看了好一會,才看出問題,原來這位下鄉幹部戴上手錶了,想告人說又不好意思,以這種方式暗示與人,於是下鄉幹部戴上手錶這件事在那個午後馬上傳遍了這個不大的村子的每一個角落。一時街談巷議都說的是手錶的事,好奇的、吃驚的、羨慕的各種表情都有,一塊表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現在看是笑話,然而這確確實實是當時的現實。當時一塊"上海牌"手錶要一百二十多元,而一個有勞力的農村家庭一年都不一定能收入這麼多。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手錶才開始逐步走入農村家庭,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在被迫的、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購置的。當時娶媳婦女方要彩禮時興的是"三轉一響"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這幾乎成了一種標配,買不下這四大件新媳婦就不登門,這倒讓不少年輕人趕上了潮流,過了一把新生活的癮,雖然背後有父母極大的不情願的付出。因為珍貴,戴錶的人也都很注意保護它,記得秋天收秋時,小媳婦們的腕上都纏著一條花手娟,不用說那不是為了防止秸杆劃破手臂,為得是保護那塊心愛的手錶。當時的機械錶品牌也不多,有"上海牌""寶石花牌"等幾種,但價格卻很穩定。後來有一種叫"華傑牌"的石英電子錶,價格不高,走時精準,倒是很流行了一段時間,尤其在校園裡。我上高中時就花十塊錢買了一塊,這表便宜,但一、兩年要換一次電池,那液晶屏也容易壓壞。我這人從小愛鼓搗,專門買了一本《石英錶原理及維修》,又用一枚鐵釘銼成十字小改錐,拆開那電子錶研究,後來把別人使用壞的石英錶收集在一起,更換一下那表中容易產生故障的石英諧振器、導電橡膠之類的東西,居然讓好幾塊表起死回生了,當時還有點兒小小的成就感呢。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如今人們戴塊腕錶實在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件小事了,表的功用也不再是僅僅做為記錄時間的工具,它已被賦予了更多的實用功能,手錶定位、導航、通訊等等諸多的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的功用已然成為現實。智能化正在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我輩有福,定能享之於。

作者: 千百度

如今手錶也不是人們的必備之物了,看看手機,瞭一眼電腦都能知道什麼時間了。表在人們心目中能夠淡化,以前對我而言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即我的幼年時期,鍾和表是非常罕見的、昂貴的奢侈品,一般人家根本不可能會有。那時候人們的作息時間純粹是看太陽昇降和靠自身生物鐘調節和把握的,那時人們說時間說得最多的就是:"雞叫幾遍了","陽婆過了河啦"等等這些話。記得上小學時數學課本里有教認表的一大章節,一天幾個小時,一個小時幾分鐘,又是順時針,又是逆時針什麼的,老師講半天,下面的同學一會就學暈了,因為同學們誰也沒有見過鐘錶,連老師都沒有表,無感性的認識硬去想象確實是困難的。不過自從學了這部分以後,不少同學腕子上還真有了手錶,只不過那都是用圓珠筆或鋼筆畫上去的,畫的周正的同學還頗為得意,把袖子挽得高高的,儼然他那腕子上帶的就是一塊"勞力士",為了保護這塊表,連每天的洗臉這一環節都省去了。有一年去了一個住村的下鄉幹部,年紀也就四十多歲,剛開始到誰家吃飯都很正常,有一天從公社回到村裡,人們都發現他不知哪兒有點不對了,形容舉止都大異平常,一向隨和的他居然時常揚揚頭,還不自覺地偷偷笑幾下,那些成份不好的人心裡緊緊的,自忖莫非又要來什麼運動?村幹部想他是不是要高升了,但這事又不能問,那時下鄉幹部在村裡是很厲害的,他的動向可關乎著一村人的命運呢。然而這個謎底很快就揭開了,就在這位下鄉幹部中午到人家吃飯時,平時端碗的左手不端了,非要把碗放在桌子上,那根左臂也不安生,隨左腕不停地抖到,好像那袖口很礙事似的。管飯那家人留神看了好一會,才看出問題,原來這位下鄉幹部戴上手錶了,想告人說又不好意思,以這種方式暗示與人,於是下鄉幹部戴上手錶這件事在那個午後馬上傳遍了這個不大的村子的每一個角落。一時街談巷議都說的是手錶的事,好奇的、吃驚的、羨慕的各種表情都有,一塊表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現在看是笑話,然而這確確實實是當時的現實。當時一塊"上海牌"手錶要一百二十多元,而一個有勞力的農村家庭一年都不一定能收入這麼多。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手錶才開始逐步走入農村家庭,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在被迫的、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購置的。當時娶媳婦女方要彩禮時興的是"三轉一響"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這幾乎成了一種標配,買不下這四大件新媳婦就不登門,這倒讓不少年輕人趕上了潮流,過了一把新生活的癮,雖然背後有父母極大的不情願的付出。因為珍貴,戴錶的人也都很注意保護它,記得秋天收秋時,小媳婦們的腕上都纏著一條花手娟,不用說那不是為了防止秸杆劃破手臂,為得是保護那塊心愛的手錶。當時的機械錶品牌也不多,有"上海牌""寶石花牌"等幾種,但價格卻很穩定。後來有一種叫"華傑牌"的石英電子錶,價格不高,走時精準,倒是很流行了一段時間,尤其在校園裡。我上高中時就花十塊錢買了一塊,這表便宜,但一、兩年要換一次電池,那液晶屏也容易壓壞。我這人從小愛鼓搗,專門買了一本《石英錶原理及維修》,又用一枚鐵釘銼成十字小改錐,拆開那電子錶研究,後來把別人使用壞的石英錶收集在一起,更換一下那表中容易產生故障的石英諧振器、導電橡膠之類的東西,居然讓好幾塊表起死回生了,當時還有點兒小小的成就感呢。

記憶裡的上海牌手錶,買一塊能引起一村人的轟動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如今人們戴塊腕錶實在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件小事了,表的功用也不再是僅僅做為記錄時間的工具,它已被賦予了更多的實用功能,手錶定位、導航、通訊等等諸多的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的功用已然成為現實。智能化正在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我輩有福,定能享之於。

作者: 千百度(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人 攝影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