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寒冬,蒲江縣長秋山連綿起伏的果園中,一顆顆青果逐漸泛上成熟的金黃,再過半個月,今年的

“公式公式柑”又將端上世界各地的餐桌。就在幾年前,這塊地還是幾十戶村民的宅基地。經過一場農戶“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改革,曾經“空置”的土地呈現出豐收的景象。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農戶“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改革,是成都市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的一項創舉。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第二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成都一舉承擔了多項國家改革試驗,也因此被賦予了為全國探路的使命。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成都市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全方位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2017年,成都市實現GDP13889.4億元,農業增加值達519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298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2:1,城鎮化率達71.9%。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幸福公社

鄉村振興賦新能,城鄉融合聚強勢。當前,成都農業農村改革的多重效應疊加,成都市緊緊圍繞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要求,加快提升建設農村土地交易服務、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等“七大共享平臺”,繼續深化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進入“加速跑”階段。

01

重下一盤棋

讓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成交!”隨著工作人員激動地報價,455元/畝的價格在電子競價屏幕上定格。這是廣元市劍閣縣公店鄉一宗750.6畝集體林地使用權轉讓,以120元/畝起拍,最終在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成都農交所)土地交易平臺上成功流轉,獲得了280%的溢價率。

隨著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成都市搭建的這一統一的跨區域土地交易平臺,打破了束縛農村土地流動的藩籬,帶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重下一盤棋,隨著資源要素整合改變,成都市也不斷健全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讓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成都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快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並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充分利用和盤活宅基地資源,促進鄉村民宿、康養、文創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同時,成都還深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探索形成了戰旗村“就地入市+鄉村旅遊”、青槓樹村“整理入市+田園綜合體”等一批示範項目,有效促進了集體建設用地的開發利用。

02

改革再破冰

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參觀手工布鞋工坊,探尋“川菜之魂”的美味起源,再看看新農村的新面貌……每一個清晨,郫都區戰旗村都會伴隨著一波又一波遊客的到訪而熱鬧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都想看看,這個讓總書記“點贊”的新農村是什麼樣?作為全國眾多鄉村的發展藍本,振興的鄉村又是什麼樣?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戰旗村位於成都西郊,曾是一個純粹的農業村,儘管地處成都平原,自然條件優越,但在傳統小農經濟模式下,始終溫飽有餘,富裕很難。而2015年9月7日,郫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內,隨著四川首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競拍成功敲響“第一槌”,戰旗村的模樣徹底改變。該村13.44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掛牌成交,由四川邁高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競拍成功,用於第五季·香境項目。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改革破冰,從不流於表層。

在戰旗村打造的“鄉村十八坊”裡,這個聞名全國的農村改革“試驗田”再次長出新成果。先期建成運營豆瓣、布鞋、釀酒等12個傳統工藝作坊,解決1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截至2017年底,全村集體資產達到4600萬元,實現集體經營性純收入462萬餘元。不止在崇州。近年來,成都市規模經營新模式遍地開花。為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市財政還設立了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搞加工搞流通,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做標準做品牌。

03

文創增活力

奏響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協奏曲

剝開慈竹青翠的外皮,層層抽出白細的剖片,經過日曬、劃篾絲、染色等工序後,再經過編、絞、鎖、插、穿、扣等工藝技法,竹編匠人們編織出一件件造型優美、工藝精湛、豐富多彩的竹編工藝品、日用品。走進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丁知竹”竹藝館,遊客們沉浸在飄散著竹篾清香的作坊裡,看著一個又一個匠人用靈巧而智慧的雙手編織出美妙的竹器,輕鬆自在的同時也大開眼界,紛紛拿出相機記錄,臨走時還不忘捎上一兩個精巧的竹藝手工藝品。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無根山下,林盤深處,隨處可見一叢叢青翠的竹林,彷彿是一道道青色的屏障。道明鎮也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得名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竹藝村聚焦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堅持“用文化延續未來、用藝術點亮鄉村”核心理念,以設計為媒介、以文創為特色,建設“國際範、天府味、竹編韻”的新中式川西林盤,推動農商文旅體跨界融合發展,努力把美麗鄉村的生態顏值轉化為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農戶從事竹編產業

竹藝村積極探索文創產業發展模式

瞄準鄉村旅遊帶來的紅利竹藝村積極探索“非遺文化+文創基地+鄉村旅遊”文創產業發展模式。引入中央美院、澳大利亞竹研究院等竹編文創、產業資源,建立竹編創客基地、竹藝工坊、非物質文化演習所,邀請國內外竹編研究專家、產業人才、文創人才,開展竹編工藝、竹編文化、竹編市場交流合作、產品創作,用現代設計提升傳統竹編產品、用現代工藝改造傳統竹編生產、用現代市場激活傳統竹編產業,多渠道培育楊龍梅、丁春梅等一批本土竹編傳承人,培育竹編企業兩家,帶動全鎮700多戶農戶從事竹編產業,讓傳統竹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文創豐富了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經營體系,也為統籌城鄉發展增添了活力。我市構建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經營體系,大力推動“農業+商貿”“農業+文創”“農業+旅遊”“農業+體育”“農業+康養”“農業+會展”,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農業文創、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由單一生產功能向複合功能延伸拓展,促進鄉村產業相互融合、多元發展。

蒲江縣明月村深挖邛窯歷史文化特質

西向而去,在無根山的另一邊,蒲江縣明月村深挖邛窯歷史文化特質,按照新老村民共創共享幸福美麗新鄉村的定位,以優良生態吸引陶藝、篆刻、草木染等文創項目及藝術家、文化創客,形成以陶藝手工藝為主的文創項目聚落和文化創客集群,走出了一條“生態+文創+旅遊”的鄉村振興之路。這個2009年的成都市級貧困村變身全國文明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成為文創陶藝新勝地和安居樂業理想村。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曾經,這個摘不掉帽的貧困村,與所有未經雕琢的原生態村莊一樣,只是地圖上毫無吸引力的圓點,可在“文創”的帶動下,它已成為了人們的夢中田園。先後引進蜀山窯、草木染工房、明月軒篆刻藝術博物館、火痕柴窯、呆住堂藝術酒店、有朵雲藝術咖啡、搞事情小酒館等文創項目45個,多元化的文創產業集群塑造了明月村文藝鄉村新形態,帶來了人氣和商機。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依託“茶山竹海松林明月窯”等特色資源,由村委會牽頭、村民入股,成立明月村鄉村旅遊合作社,明月村推出茶園採摘、竹林挖筍、自然教育、製陶和草木染體驗、美食品鑑等項目,引導村民發展“諶家院子”“飲食唐園” “門前椿宿”等創業項目23個,建設家庭旅舍50餘間,打造出集家庭農場、林盤民宿、農事體驗、研學課堂於一體的旅遊新業態。並開發明月茶、明月果、明月筍、明月染、明月陶等系列旅遊商品,實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2017年全村共接待遊客18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遊總收入超90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327元,增長15%。

成都鄉村振興“加速跑”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改革試驗

一個個文創項目,為村民們打開了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帶動了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更為城裡人開啟了全新的田園旅居生活,一幅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開。

(綜合自成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