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吆喝聲:“補鍋咯,補銻鍋……”,補鍋匠來了

收破銅爛鐵,廢書廢紙嘞,收破銅爛鐵,廢書廢紙嘞……

鄉村的吆喝聲:“補鍋咯,補銻鍋……”,補鍋匠來了

補鍋匠

在十年前,農村還能聽到這樣的叫喊聲,通常是一個女人或者男人揹著一個很大的背篼,走鄉串鎮的向農民詢問有沒有不要的破銅爛鐵和廢書廢紙賣。這在當時,這樣的人被稱為“收破爛的”。

不同於這個,有一類人也是走街串巷的叫喊,他們卻喊的完全相反。

他們喊的是,“補鍋咯,有搪瓷臉盆、漱口缸子、鼎鍋、飯鍋、菜鍋、潲鍋,要補的啵……

不會(那個)補鍋(哎)我不來(大娘哎),補的不好你打我招牌……風箱拉得響,火爐燒得旺”。

鄉村的吆喝聲:“補鍋咯,補銻鍋……”,補鍋匠來了

補鍋匠的技術是沒得說,如果哪家有破了漏了的鐵鍋鐵盆,只要喊住補鍋匠,補鍋匠來到後主人家把需要修補的東西拿出來,一切就交給補鍋匠做主了。

補鍋匠通常揹著一個四四方方的東西,裡面裝滿了各種補鍋時要用到的工具,那時候還小,已經記不清楚究竟是些什麼東西了。

只是記得補鍋匠補鍋時要用到一塊錫箔,還有一個錘子,一塊鍋紗,補鍋匠用鍋紗把需要補的鍋擦得發亮光,然後把錫箔安在漏了的地方,用火燒,用一個怪怪的釘子釘住,再用一個小錘子敲敲打打,把錫箔弄緊。這是補一般的鍋,記得還有一種是要到土裡去挖一種特別黏的黃土,土裡面還有一些特別細的沙子。現在連這種土都很少見到了,更不用說想見到補鍋匠。

補鍋匠的手像被打鐵的用錘子敲過一樣,關節粗大,又硬又黑,看起來還很有力氣,感覺能一下子把鐵鍋都捏出一個印子來。

鄉村的吆喝聲:“補鍋咯,補銻鍋……”,補鍋匠來了

上世紀補鍋匠

補鍋匠不是經常來一個鄉村的,他們按照時間來,按照規定的時間,比如說兩個月來這個鄉村一次,兩個月去那個鄉村一次。

補鍋匠把東西補好以後,主人家會用補好的鍋煮飯給補鍋匠吃,好像是一道風俗,好似補鍋匠吃過這個鍋煮的飯後,鍋就不會再爛一樣,以前的風俗真的很淳樸。

如果吃完飯後,天已經不早了,要黑了的話,主人家還要留補鍋匠住一晚上,等第二天天亮補鍋匠才會離開。

補鍋匠這種苦活,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工業發達的年代,靠手工吃飯的人沒有活路,這也導致許多精湛技藝慢慢的開始失傳,不知道再過幾十年,還會不會有人懂得補鍋匠到底是什麼。

會不會只是像電視劇裡放的那樣,只是一種叫賣聲……

補鍋啊,有搪瓷臉盆、漱口缸子、鼎鍋、飯鍋、菜鍋、潲鍋,要補的啵……

不會(那個)補鍋(哎)我不來(大娘哎),補的不好你打招牌……風箱拉的響,火爐燒的旺”。

鄉村的吆喝聲:“補鍋咯,補銻鍋……”,補鍋匠來了

多麼想再聽聽“補鍋咯,補銻鍋……”的吆喝聲,看看他們補鍋時的專注,他們已經老死在世界上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