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很多書,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一招解決

讀了很多書,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一招解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惑?

讀過很多書,看到了很多理論案列,面對問題的時候,依然感覺捉襟見肘。

《實用性閱讀指南》作者大巖俊之曾經就有過類似的困惑。

大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學生時期不愛讀書,開始上班後迫不得已要練習閱讀和寫作的技能,但是吃了不少苦頭。 直到30歲的時候他準備創業,受一句“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鼓舞,開始追尋這些成功人士腳步努力閱讀,一年讀完了300本書。

然後問題來了,他發現讀過的這些書,跟沒有讀過一樣,完全不記得書裡講了什麼。 他花錢參加讀書會,和別人探討,努力找原因。 最終,他找到了有效率的讀書方法,能夠紮實地掌握住每一本書的要點,知識儲備也水漲船高。

但隨之,第二個問題又來了。

他發現,這些知識在他身上完全沒有體現出效果。他發現知識如果不能落實到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於是他又開始探索怎麼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這一次的,他終於實現了的自己的目標,成為一位講師。

《實用性閱讀指南》就是他兩次探索的成果,從他的個人經驗出發,分享瞭如何才能有效率讀書且記住書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實踐。

在“如何有效率地讀書”這個問題上,他的觀點並不算新鮮,但是模式很成熟,即使不修改,照搬過來也可以複用。

他的觀點是帶著目的和問題去閱讀,閱讀過程中不強求自己全部理解,但是要有時間觀念並且要有輸出的意識。

確定自己閱讀的目的和問題落實到操作層面主要是3步:

1、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5-10分鐘)

2、概覽序言、目錄、後記、大概瞭解書的內容(10-20分鐘)

3、確定問題(這裡是深入閱讀的關鍵,需要5-10分鐘)

然後,我們只需要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

對於市面上大部分圖書來說,書中重要部分只佔比20%,而在20%中,最核心的內容只有4%。

這意味著,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忽略掉書的大部分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兩個可以提升閱讀注意力的技巧:

其一、給自己確定一個時間期限,比如1個小時這本書,有了時間期限後,注意力就會有效提升。

其二、帶著輸出的意識去閱讀,把書的內容講述給其他人,或者寫下來。

通過以上幾個技巧,我們就能實現快速閱讀了。

但是閱讀過程中,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提升對書中內容的認知呢?作者強烈推薦了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最初就是東尼博贊發明,用來提升記憶力的可視化思考工具,用在讀書上最合適不過。

作者運用思維導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用於提煉要點,按照讀書的目的製作的思維導圖。

讀了很多書,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一招解決

如圖所示,主要涵蓋四個方向:

1、書本身的介紹

2、閱讀目的(包含問題)

3、答案

4、閱讀的總結

這是快速閱讀時,整理書中要點的一個好辦法。這樣的導圖的缺點是,損失了很多書籍本來的信息。

第二種方式則是針對想要記錄書中全部內容的情況。

讀了很多書,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一招解決

思維導圖在這裡有兩種運用方式,一是按照章節、標題、小標題一層層的標識,按順序整理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

二是針對自己的重點,進行個性定製,選出來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向外延伸。

讀了很多書,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一招解決

無論是哪一種使用方式,做思維導圖的前提是閱讀過程中已經對書有了標記,閱讀過程中的“折角”“劃線”“做標記”就是思維導圖的素材。

那麼,我們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落地到現實生活中呢?這也是這本書的第二大要點。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書裡的方法落實到行動上來,讀了閱讀的書,就改進自己的閱讀方法;讀了時間管理的書,就用來規劃自己的時間。

這裡作者引入了一個叫“行動目標”的概念。

所謂行動目標就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具體要做什麼?比如閱讀完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可以確定目標如下: 按照書中提到的速度方法讀完10本書並輸出書評,一個月後完成。

作者有意思的地方是他把很多管理學的知識也融入了自己的行動。 比如行動目標的設定就遵循了smart原則,要求行動目標要詳細可量化,並且有一定的實現期限。

目標確定後,就要明確自己現在的水平,以及思考自己與行動目標的差距。 如果最好的狀態是100%,那麼現在是百分之多少?然後分析一下為什麼是百分之多少?這樣我們就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當下所面對的問題。 然後通過不停的覆盤,來檢視自己的百分比進程。

這裡用圖表展示可能會更直觀:

讀了很多書,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一招解決

確定好行動目標,自己現在的水平,接下來就是擬定為了填補差距所採取的行動。 這裡為了防止差距過大引起的懈怠和拖延,我們可以一個以進步10%分階段進行。 “為了達成進步10%的目標,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寫出自己的行動方案,越多越好。

然後在那麼多條中選出一條自己最想做的,預測一下完成的結果。然後把這件想做的事情,接著向下分解,分解到一週我可以做什麼,甚至每天我可以做一些什麼。

這本書讀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作者真是一個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融匯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的能者,僅僅是如何將書本知識落實到行動上。 他便運用了“緊急、重要”的時間管理原則、“SMART原則”“5W1H”原則來配合自己做目標分解,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給出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以往讀書,讀過一個“知識蟲洞”的概念,大概意思是每一個行業、領域都有一定的知識壁壘。 但如果能把這個壁壘打通,把各種通用的經驗融合,那麼你就可以打通了知識蟲洞,現在這個社會缺少的便是能夠打通知識蟲洞的人。

可以說大巖俊之便是一個在打通蟲洞的人。 他把從各種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從落實到對行動目標的指導上去,落實到現實中去。

《實用性閱讀指南》雖然是一本經驗之談,但給我的啟示不只是閱讀上的技巧,而是更宏觀的——我們應該在閱讀中學到什麼?

至少,我們不應該只是為讀而讀,而是為做而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