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一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之戰與女媧補天

女媧娘娘補了天,最後剩下塊石頭在南山。甲午未戰田莊臺清軍鏖戰三天三夜,阻擊了日軍向西進攻錦州進而佔領北京滅亡大清朝圖謀。他們此戰挽救了中華民族覆亡。如同女媧娘娘補天最後一塊石頭放在錦州一樣,這些抗日勇士屍骨最後也埋葬在錦州。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日本久蓄侵華野心,明治天皇即位就發表《天皇御筆信》,公開主張以武力“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並制定“大陸政策”,妄想征服中國乃至全世界。所謂“大陸政策”,按照田中義一秦摺所說“明治大帝之遺策”,就是日本以朝鮮和中國為主要對象,進行侵略擴張政策。計劃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中國);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本1887年制定了《征討清國策》提出要與中國打一場以“國運相見賭”的戰爭。因此,1894年7月25日甲午戰爭與1931年9月18日事變和1937年7月7日事變都是日本蓄謀侵華戰略的三個階段體現。

1894年7月25日,清日甲午戰爭正式暴發,遼東戰場付帥四川提督宋慶為北洋軍務幫辦,並任命為各軍總統,“詔以慶幫辦北洋軍務節制前敵諸軍”。

日本實現“作戰大方針”,大本營組織兩個軍向中國境內進犯。第一軍為右翼,山縣有朋率經從進朝鮮新義州渡江進攻遼東半島東線;第二軍由大山岩率領為日軍左翼,從遼東半島東海岸花園口進攻金旅一線。兩軍配合,佔領遼東半島,從而進一步入關到直隸平原與清軍作戰。

一、日軍犯境燒戰火

鴨綠江阻擊日軍。

2014年10月24日日軍第一軍向鴨綠江清軍防線進攻。

10月23日,日軍佔領清軍依克唐阿倭恆防守的安平河口,鴨綠江左翼防線日軍陷落。宋床記述“慶亟率練兵宋得勝及玉昆急行阻於虎耳山”。

日軍26日在佔領虎山後進攻九連城。清軍鴨綠江防線戰敗後,分三路撤退。防守九連城左翼防線依克唐阿、倭恆撤到寬甸;防守右翼豐申阿撤到岫;防守中線宋慶馬玉昆撤到鳳凰城。

虎山守將為馬金敘聶士成。在虎山清軍官兵英勇頑強、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由鴨綠江東岸隔江而望。但見晨霧與硝煙相混,江岸敵壘一團白雲深鎖,其中僅聞轟然爆炸聲響。虎山陣地被攻擊危急時,宋慶即令宋得勝,馬玉昆率毅軍馬步兵三千餘人馳援。清軍用野炮與日軍對射,戰鬥異常激烈“炮彈轟馳,聲震數十里”。

清軍英勇拼殺使日軍喪膽怯步,不敢向前“我軍傷亡麟疊,猶相持不少後也”。馬金敘“受傷二十餘處”,其弟督隊陣亡。

因鳳凰城孤城懸山外難守易攻為軍家忌地,遂請命向北“退據大高嶺”依克唐阿鎮邊軍退守大高嶺西北草河口設防。

二大高嶺爭奪戰

大高嶺又名“摩天嶺”“上命慶師南援金旅”。大高嶺由聶士成指揮組織呂本元孫顯寅等率蘆榆防軍、盛軍、奉軍和仁字軍分別在大高嶺、連山關一帶防守,依克唐阿在草河口,騫馬集與聶士成相呼應,牽制日軍支持大高嶺。

日軍在江岸防線取勝後,接連佔領岫巖、鳳凰城等地,企圖攻佔遼東北部要塞大高嶺,打開東線進犯遼陽,“取奉天度歲”。為此清軍為陰止日軍北上,同日軍展開一場殊死爭奪戰。11月24日聶士成連山關大捷!12月9目清軍在通遠堡會合二十營,襲擊鳳凰城。清軍變被動為主動,於12月12日鎮邊軍分統壽山,馬隊統領永山,反攻鳳凰城, 永山在長嶺子遭伏擊犧牲。

1895年11月11日,清軍合力攻打海城聶士成率馬步千餘人,同通遠堡南下攻擊薛禮站,並在長嶺子伏擊日軍、日軍“大駭竄退,自相蹂躪,中槍多死傷,乃遁去”。

三、遼南鏖戰急

花園口登陸

日軍第一軍在鴨綠江防線進攻時,第二軍在大山岩司令官率領下,由海路南進,在“花園口”登陸,向金州旅順進犯。

日軍10月5日起從日本宇品港渡到朝鮮漁隱洞部隊做準備,11月1日全部軍隊從花園口上岸。

扼敵戰金州。

金州守將付都統連順捷勝營三千人守金州城,徐幫道拱衛軍守金州城北石門子。

11月5日日軍在第二軍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少將,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指揮下向徐幫道進攻。隨後日軍集中三十六門大炮,向金州城東北西三面城牆猛轟。“槍子彈藥墜落如雨”清軍不退,“殊死戰鬥”。

金州失守,“李鴻章急電宋慶所部毅軍火速回援金州”。宋慶從北線率十營兵力與劉盛休銘軍、程之偉大同軍會合二十營兵力於普蘭店,並激戰於石門子。

大連守將趙懷世,不戰而拱手相讓白送日軍大連。1895年2月16日是,將趙懷業“嚴拿務獲”交刑部嚴辦。

血染旅順城

旅順口是清軍據守遼東半島,防衛京畿的戰略要地,也是日軍攻戰遼東戰線。進而入關到直隸中原作戰的軍事目標。

駐守旅順口有三十三個營,共有官兵一萬五千人。

10月18日旅順守將徐幫道率拱衛軍,衛汝成率“盛”字軍,連順率捷勝營共三千多人,在夾山土城子埋伏日軍,使日軍“陷於重圍之中,面臨進退維谷之境”“諸軍陷於悲慘苦境”取得土城子伏擊戰大勝。

感王塞大捷。2月19日日軍主動出擊感王寨,日軍從海城出發,陣地前列炮十八門轟擊清軍主要陣地。毅軍拼死撕殺,日軍承受沉重打擊,急於向旅大第二軍方面求援,緩解海城危機。

蓋州打援兵

嵩武軍“傷亡分統,營哨官十數員”統帶楊壽山、李仁黨戰死沙場,李世鴻戰死尤烈,在彈盡援絕時,“抽出靴刀搏戰,殺數人,衝入敵陣死之”此役是日軍入侵中國以來,死傷指揮官較多一次戰役。

五次攻海城

1895年1月17日和1月22日依克唐阿和長順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攻海城。

1895年2月16日依克唐阿和長順加上徐邦達拱衛軍和李光久湘軍五營共“九十營”三萬人組織第三次反攻海城。

1895年2月21日—24日連續四天 ,除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兵力和淮軍還有吳大澂率領的新老湘軍參加,組成兩軍(依克唐阿 、長順)和一提督(宋慶)一巡撫(吳大澂)藩司(魏光濤)共一百餘營六萬人,在海城和大平山兩戰場進行第四次反攻海城決戰。

血戰大平山

日軍等一軍司令官野津道貫按照“肅清遼河平原下游之敵”,“於2月24日全部第一師團進攻宋慶馬玉昆徐邦道 大平山陣地。大平山之戰是場激烈的戰鬥。“ 彼此死屍堆山,血流成河”,“慶與玉昆坐馬皆中炮,屢易騎”馬玉昆“戰馬三易,均被炮斃”。

圍攻海城之戰歷時四十天,清軍出兵六萬餘人,但終不能戰勝,日軍在海城轉守為攻。日軍第三師團和第五師團在3月1日和2日分別佔領甘泉堡和鞍山站。

五、遼河告戰終

牛莊巷戰

牛莊駐軍魏光濤武威軍六營和李光久老湘軍五營與日軍兩個師團約二萬人殊死較量,二月初八“牛莊陷”。

田莊臺決戰,是甲午戰爭“陸戰”最後一戰,也是戰爭爆發以來。日軍最多一次用兵。

日軍第一第三第五共三個師團,兩萬多人,109門大炮,向田莊臺清軍發動甲午戰爭最後一次進攻,清日軍雙方在田莊臺展開決戰。

田莊臺集結清軍六十九個營二萬人,大炮四十門。

雙方交火甚烈“迄三晝夜,縱橫蕩決,前者既死,後者繼進”,“彼我炮聲,如萬雷齊發,彷彿天柱將裂,地軸已傾”。

在清軍猛烈掃射下,日軍“死傷相中踵”

田莊臺決戰清軍傷亡二千餘人。田莊臺失守,宋慶率軍退走雙臺子錦州,吳大澂退走錦州。至此,甲午戰爭“陸戰”結束,歷時八個月零四天。

最後清日簽約《馬關條約》結束清日“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