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學習再學習——高效學習的密碼(力薦)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來訪者中心心理療法創始人羅傑斯說:“學習不是將無助的個體牢牢綁在凳子上,再往他們腦子裡塞滿那些沒有實際用處的、得不到結果的、愚蠢的、很快就會被忘記的東西。真正的學習,就是學習者在源源不斷的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聽到、看到、讀到的一切有意義的東西。真正在‘學’的學生是從真實生活中有所發現,然後把這發現變成自己財富的人”。(以上引自羅傑斯《自由學習》P41)

在這個維度和意義上,我們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偽學習,是在裝著很努力學習的樣子。那怎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呢?

學會學習再學習——高效學習的密碼(力薦)

從學習的本質看,以好奇心驅動,以興趣為牽引的學習才夠得上是真正的學習。

著名教育專家和生物學家安德烈·焦耳當在《學習的本質》這本書裡說到,“學習是學習者對未知領域好奇心的主動滿足過程”。關於學習本質的這個解讀,我非常贊同。因為,這樣的學習對學習者來講,才真正的具有意義。這樣的學習不只發生在“脖子以上”,孩子不會沒有任何情感投入。相反,他們會把思維和情感都參與到學習中,去探索和滿足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去追求自己認可的意義。

我們知道,人的動機分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內在動機是根本性的動機,最從人的本能和人性的根本出發的,對人的行為有最強勁的力量和最持久的耐力。好奇心對於學習者而言就是最內在的根本動機,而分數和獎勵誘惑只能算是外在的動機。有人說,學習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動機不是興趣嗎?也不能說錯。我們先分析下什麼是興趣?從興趣的本質概念上來說,“興趣就是持續的好奇心”。也可以理解,沒有好奇心哪有真正的興趣?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當下教育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興趣了。因為,我們一系列的作為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熄滅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發動機。

好奇心的滿足即學習過程基本分兩個階段,第一個叫消遣性好奇滿足階段,這階段是靠本能來驅動的。就像那個小狗,小羊羔生下來,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然後用鼻子去聞一聞,用嘴巴用身體去感知,對於它們,這都是學習和成長的過程。走路、吃奶、哭泣,都是本能驅動的自我學習,是不需要教就能自我完成的學習過程。第二階段被稱為認知性好奇滿足過程。大概孩子從三歲以後,慢慢就進入到學習的認知性好奇滿足階段。進入到這個階段,他對這個點感興趣的時候,就會加深瞭解和學習。他會看書,他會提問。我們當過父母的,有沒有記住你的孩子問問題特別多,甚至特別煩的那個階段。認知性好奇會持續很久,有人直至一生。有人說,所謂天才和大師,其實不過就是維持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已。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是不需要被教育的。”因為,他們的內心受好奇心的牽引,一直處於自主學習,像海綿一樣自主吸收的階段。這個階段,這個狀態是不需要被教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是愛學習的,也是會學習的。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學習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父母和學校老師的不當介入,孩子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讓我們先看看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一點一點把孩子的好奇心給扼殺掉的吧?在家裡,當孩子想對感興趣的東西(沒見過的,沒摸過的都是感興趣的)進行探索和嘗試的時候,我們會說什麼?會做什麼?“不行,危險”,“不行,太髒了,你怎麼能摸這個呢?“……當孩子好不容易進了幼兒園,進了學校,我們用預設的課程、相同的作業、標準的測評,尤其是老師統一用分數去評價孩子,這樣的作為不把孩子弄傻就不錯了。

關於對孩子的好奇心呵護,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父母,我們都必須反思,是我們親手把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給扼殺掉的。有家長說,我們給孩子報的奧數、英語班都是孩子自己選的啊,都是他自己喜歡的啊,怎麼後來就變得不感興趣了呢?這裡,我們強調下,小時候,孩子所謂感的興趣,不是真正的興趣,那是受功利誘惑的虛假興趣。有人問,什麼是真正的興趣?從深層本質上講,真正的興趣就是像遊戲一樣能為孩子帶來愉悅和成就感的東西。從外在表象上講,就是去除了所有的功利誘惑和驅使,尤其是孩子有了完全獨立意識和能力了,長大了,甚至有了多年社會工作經驗了以後,還能真正喜歡某個領域或某個事物的探索,那就應該是真正的興趣。記住,為滿足好奇心,用興趣驅動的學習,孩子會把全部的思維和情感都投入到學習中。

學會學習再學習——高效學習的密碼(力薦)

如果沒有記錯,胡適先生一生應該獲得了36個博士學位。我們可以大膽想象下,如果我們的孩子在一個點一個方向一個領域裡,持續感興趣3年、5年、30年,甚至一生,孩子會怎樣?何止幾個博士學位,何止是諾貝爾獎的大師?!

我們天天期望高效學習,什麼是高效學習?不用天天學習這個方法,那個理念的。只要我們能把學習者最初的學習好奇心調動起來,他就一定會去主動探究。哪怕這個過程中有失敗,他也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獎賞,失敗也會產生愉悅,甚至成就感的。

其次,真正的學習一定要把孩子當作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知道,學習是孩子的當然權利,但我們更應該把學習變成孩子自己願意主動擔當的責任。也就是說,不管在家裡還是學校裡,都應當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把學習變成孩子自己的事情,其實就是從根本上弄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只要我們搞清楚了責任主體,其實也就弄清楚了學習的兩個境界,即“我要學習”和“要我學習”。這兩個境界,天地之別。其中利弊,毋庸贅述。

那怎麼才能把學習變成學習者,即孩子自己的事情呢?有人說,當下的環境讓孩子變成“我要學習”太難了,甚至根本做不到。

難嗎?如果我們習慣了權威,習慣了灌輸,習慣了控制和服從,而且還一直自以為是,那的確很難,甚至一生都無法真正找到學習的主體。真的這麼難嗎?我不認為,如果我們能真正的地以“孩子為中心”,真正的尊重生命生長的規律,遵循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偏離學習的本質,把孩子真正當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來相信和接納,哪怕是孩子的情緒和錯誤,我們都深深地理解和接納,作為父母的我們,與老師一道把自己變成孩子學習的促進者,如此學習其實是很簡單的。

其實,學習本身就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只是我們成人,尤其是父母強行把這種權利給剝奪了,把學習的責任抗在了自己的肩上。難聽點,這是沒事找事。所以就多了許多的痛苦,不僅自己痛苦,孩子更痛苦。所以,把學習變成孩子自己的事情,首先把學習(和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把自我學習的機會讓給孩子。我們只是孩子的賦能者、陪伴者,或學習促進者。

學會學習再學習——高效學習的密碼(力薦)

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實際是父母和老師歸還權利,是讓孩子享有學習的自由。學習的自由,是“一種有約束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自由是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成就感的學習自由@羅傑斯。” 只有享有了這種自由,學習者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也只有如此,孩子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也只有如此,孩子才會真正地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以學習者為中心(或以孩子為中心),不僅是學習內容和方式上尊重孩子,在評價上更是要尊重孩子的自我評價。學習的評價不能只是分數和等級,而是學習者認為學習的內容和掌握的程度是不是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是否把自己引入了自己想去的方向,是否填補了自己的空白。這樣,孩子就不會陷入到分數單一的評價體系中,也更不會陷入到長期的痛苦和絕望中了。

還有,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我們要學會寬容失敗,更要學會等待。學習是成長的一部分,是不斷與過去告別,即不停打破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痛苦、壓力和挑戰,更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會有錯誤和失敗伴隨,其實,在人生的進程中,失敗是比一帆風順更具價值。挫折、痛苦和壓力,才是人生的常態,真實的人生和社會是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寬容失敗,學會等待。記住,永遠記住,沒有失敗,就沒有真正意義的人生成功。“教育是等待的藝術”,不學會等待,就不會有真正立體豐盈生命的到來。

孩子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自己的成長負責,這是最重要的責任心教育。只有如此,孩子才會從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愉悅和成就感。如果學習是被動的,為父母學的、為老師學的,那麼,即使考上了名校,也可能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虛假的,短暫的),孩子會認為那是為了回報父母,其實,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失落的。

第三,對孩子學習的賦能,對我們父母來講,是科學,更是藝術。因此,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想真正的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賦能,我們必須先學會學習。

有人說,天下最難的職業就是父母。這個說法我基本贊同,因為難,所以才更具價值。不管從那個維度講,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想給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賦能,除了自己必須先學會學習之外,我們還需要具備一個學習賦能者必備的態度和能力。這些態度和能力,我認為包含尊重、放手和同理心等。尊重,是真愛,更是真正學習發生的前提和基礎。放手是真正學習的保障。

當下,孩子身上呈現的諸多問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懂得尊重所致。課前我讓各位就學習與孩子進行了對話,不知道大家悟到了什麼?孩子的學習選擇如得到尊重,是不是孩子的學習狀態就不一樣?我們說孩子不喜歡讀書,你非要讓孩子背唐詩宋詞,國學經典,孩子喜歡的童話、科幻被你無情的否定。

沒有尊重的作為,最有可能讓學習者興趣喪失,最終讓學習者失去學習的根本動力。有教育家說過,“只要孩子喜歡學習,所有的方法都是高效的。”因為這個時候是孩子自己要學,自己主動學。“讓學習者感知不到學習,感知不到被教育的情形下,在他們自己喜聞樂見的玩的行為背後完成了學習的過程。”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教育無痕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經常有人詢問到底什麼是高效學習的密鑰,如果有,我認為這最應該是。

學會學習再學習——高效學習的密碼(力薦)

我們知道,作為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學習充分自由的空間和時間。這需要我們學會尊重學習者的選擇和作為,需要我們有同理心,需要我們學會等待,哪怕是失敗。我之前發表過一篇演講,《好的教育是愛的藝術,更是等待的結果》,現在,我還依然堅持這個觀點。也有人經常發問我,“這麼做不是放任嗎?如果不是,那我們具體怎麼做?”如果,你認為尊重和放手等同於放任,那是你曲解了教育中的愛,說到底是自己的無知和無能。愛,不能老母雞式的動物本能,愛孩子,尤其在教育進程和系統中的愛,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能力。這裡,很難或根本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性,如果我們有千篇一律的標準,那可能又違背了另外的一個根本規律——教育更應該尊重每個個性的生命。

好的父母,是在自己學會學習的同時,引領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學習習慣。現實社會中,傳統的學習家長會花巨資為孩子報有很多類型的輔導班。但現實中,孩子玩遊戲,有多少家長給報輔導班的呢?我一直堅持這個觀點,“遊戲對於孩子來講就是學習。對於孩子玩遊戲,我們成人不僅不能打壓,杜絕,更應該積極鼓勵和引導。”有人一聽我這麼說就不舒服,甚至罵我胡說。之所以如此,是你對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是因為你曲解了遊戲,沒有利用好遊戲的價值。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學習,想想,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在歡樂中,在玩的狀態中,完成了有價值成就感的學習。這樣的學習需要你去推拉搖移嗎?像玩遊戲一樣去學習,還需要你去催促和監督嗎?

如果想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們首先引導學習者樹立一個他自己認可的至上目標,更要樹立一個學習是可以像遊戲一樣快樂的信念系統。否則,我們無法從最根本的層次上處理好學習。否則,我們處理的更多的是有關學習表面的東西。我們成人,需要從內心認同,孩子是愛學習的,孩子是會學習的。並且,我們要從行動上予以踐行。

行動上如何踐行?行動上尊重是最好的踐行,行為上做好孩子的正向榜樣是最好的引領,也是保障。千萬不要口頭上說,學習很重要,自己找很多的理由不學習。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最關鍵的是成人的引領。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和社會,如果成人不能做的,或做不到的,我們都沒有理由要求孩子做到。當然,家庭的環境,父母的作用,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且無人能夠替代。

父母想給孩子學習賦能,前提是自己要學會學習,自己要知曉學習的本質,掌控學習的規律。否則,我們就會大概率奔跑在錯誤的軌道上。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絕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學習上面樂此不疲地幹著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學會學習再學習——高效學習的密碼(力薦)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500多年前的老子的這段話我特別喜歡,引用在今天這個場合特別契合。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在第二階的父母特訓營課程先從學習學習開始的原因。如果你不能學習,也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學習,所以你對孩子學習的指導可能就是亂作為了。記住,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這個點上,不作為都比亂作為好。

(“自我領導力”合作伙伴-漢晟國際教育簡介:漢晟國際教育作為富蘭克林柯維教育在中國的第一家官方合作伙伴,漢晟教育將富蘭克林柯維公的“自我領導力”教育體系和“21世紀人才培養學校轉型解決方案”引進中國,並負責江浙滬地區的事業。漢晟將依託自我領導力項目,為培養中國學子21世紀必需的領導能力和生存技能,拓展中國學子國際化視野,提升綜合競爭力貢獻力量。更多自我領導力相關信息,可以關注公眾號“漢晟國際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