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生家庭和解?誰最早提出的理論?誰的鍋?

與原生家庭和解?誰最早提出的理論?誰的鍋?

近些年來,隨著我們對心理學概念的熟悉,似乎有了一個倡導的方向就是:與原生家庭和解。

於是,我們每個人都硬著頭皮上。

有條件的上,沒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

因為目標似乎非常明確,要想走出原生家庭魔咒,和解是一條必由之路。

可是,我們可曾想過,真正破題的關鍵恰巧在於:不強求和解。

看到差距,更尊重差距。

因為,有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或許時間不到,或許人不對,在很多家庭中,和解是此生都不會發生的奇蹟。

與原生家庭和解?誰最早提出的理論?誰的鍋?


我們知道,如果一件東西,我們不要,尚且還好。

“要,而不得”,才是最讓人崩潰的。

這個時候,和解的目標受挫,就有一股東西出來:這個鍋,總得有人背。

於是,一股能量升騰起來,殺氣騰騰,要麼指向對方,要麼指向自己,要麼指向關係。

換言之,要麼傷害對方,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傷害關係。

這時更合適的方式似乎只能是:退一步。

彆強求和解,尊重彼此的差距。

我不會去刻意為了迎合你而改變,但是,我也不強求你一定能成為我希望的樣子。

也許,那些過去的經歷和事情,那些既往的創傷和痛苦,讓我們之間有一道裂痕,不知如何下手去修復。

不妨,就讓它存在,尊重傷痕本來的樣子,欣賞傷痕的美,也感受傷痕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