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什麼是抑鬱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抑鬱是負面情感增強的表現,患者自覺情緒低沉,整日憂心忡忡,對自我才智能力估計過低,對周圍困難估計過高。抑鬱症患者常伴有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意志活動減退。這一症狀為躁鬱症抑鬱狀態的典型表現之一,也常見於反應性抑鬱狀態和更年期憂鬱狀態。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臨床表現

患者感覺情緒低沉,整日憂心忡忡,對自我才智能力估計過低,對周圍困難估計過高。輕患者興趣索然,無精打采,腦力及體力不足,不願與別人交流,進而愁容滿面,雙目含淚,感覺生不如死,愧不如人。嚴重的患者會有隨時爆發的可能,即患者由於找不到擺脫難以忍受的憂愁的出路,開始輾轉不安,自覺一切絕望,並可突然出現自殺意念及行為。抑鬱症患者常伴有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意志活動減退。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主要有內因是他患有抑鬱症病理基因。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約5~10%具有這種基因,容易患上抑鬱症。所謂心理應激或打擊,只是誘因,對於抑鬱症的發病,誘因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患了抑鬱症,但是去費力尋找這些誘因,只是白費力氣。如果誘因是失戀,就此發了抑鬱症,即使讓她趕快結婚,也治不好疾病。患了抑鬱症,隨你怎樣疏導、設法“解開心結”,也無法治好他的疾病。因為這些都只是誘因。就像用打火機點了爆竹,即使把打火機丟了,爆竹仍會在空中爆炸。所以,我們說必須解決內因,必須用藥物或其他方法解決抑鬱症發病的內因,才能使疾病好轉。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抑鬱症是怎麼一回事?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一般人總認為,抑鬱症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藥治”。其實不然,就像心臟病、肝炎、感冒、肺炎一樣,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實際情況是,這種“疾病”表現出來的不是軀體症狀,而是心理上的症狀,並不是心理問題或心理打擊、造成了這種“疾病”。如果一個人在心理上受到打擊,例如失戀、或親人遭遇不幸,當然會心情抑鬱,但一般在出事2周後,心情都會自行好轉。 但若心情抑鬱一直持續2周以上,不見減輕,就應該考慮“原發性抑鬱症”,這種“疾病”的可能。抑鬱症的典型表現是:情緒(心境)低落、興致缺失(講得通俗些,“沒勁”)、其他功能(例如睡眠、食慾、性慾等)也有可能下降。有一位患者給我來信,說得很是典型:常有無力感,缺乏慾望, 食慾性慾都降低。尚可入睡,但是往往在三、四點就早醒,昏昏沉沉直到早晨,一點沒有晨清氣爽的感覺。整日裡覺得生活灰暗,對於未來沒有希望,好像可以看到頭,看到了生活的最後一天,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尤其是上午,心情最差,傍晚時稍有好轉,晚上床時,又擔心失眠,心情又見沉重。人家聽到好笑的事情會爽朗大笑,但我怎麼也笑不出來。曾經想過自殺,出現過一瞬間想自殺的念頭,但想到父母家庭,從未付諸實施。對工作和娛樂都沒有什麼興趣,只想在屋子裡待著,什麼也不做。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質量嚴重下降。沒有了自信心,缺乏榮譽感,工作做得不好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記憶力和表達能力都下降,經常卡殼,好像不記得要說什麼,甚至有時候腦子裡一片空白,好像開動不起來。缺乏耐性,脾氣變大,經常為一點小事在心裡堵上半天。對於臨床醫生說來,有一點很重要,心情抑鬱而沒有興致缺失,那就不是抑鬱症。例如,有人炒股失敗,心情抑鬱,而卻仍有興趣與人打牌玩耍,能去卡拉OK唱歌,那就不是抑鬱症。抑鬱症患者必然興致缺失,覺得生活沒有味道、沒有興趣,甚至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另一點也很重要:抑鬱症患者必然自責,他會責怪自己,認為問題出在自己,都怪自己不好,而不會認為自己身體不好,是由於別人的緣故。如果有一個人心情抑鬱,卻說是別人害得自己心情不好,那也不是抑鬱症。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如何預防和治療?

1)把握自己的性格

通過性格測試,準確把握自己的性格、真實的“本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從事順應自己本性、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

2)平常心對待

要認識到許多人在一生中都會有抑鬱情緒的時候,就像人們都會得感冒一樣,有的人一段時間後就自然康復,即使你發展為抑鬱症,也只是像感冒加重了一樣。

3)心理治療

通過有效的心理治療,心理療法的作用機制是改變抑鬱患者對周圍世界的看法,以及患者對周遭世界作出反應的方式。常見的有支持性心理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人際關係療法等。

4)正常的活動

堅持正常的活動,包括堅持工作、維持正常規律化的生活。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制定計劃表,將大事分割成小塊,一次只做一件事。

5)做感興趣的事,廣交良友

有計劃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尤其在週末,譬如打掃房間、騎賽車、寫信、聽音樂、逛街等,並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多交些可以傾訴衷腸的風趣幽默的知心朋友,養成和朋友經常保持接觸的習慣,尋找一個陪伴者傾聽、引導、思考和鼓勵,循序漸進地克服原來的消極情緒和思維模式,減輕抑鬱情緒。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因為病了

點津心理中心全體員工祝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

喜歡請關注我們

——點津心理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