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綠色夢想

爺爺和奶奶去世後,被葬在了老家不遠不近朝南的沙地裡。在農村,沒有什麼所謂的公墓,大部分老人在身子骨還硬朗的時候會自己給自己選一片土地,用來百年之後自己的棲息之地。爺爺和奶奶也不例外。只不過,在老家這兒,沒有什麼青山綠水,更多的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荒地戈壁沙灘。

兒時的記憶特別鮮活,就像眼前播放的露天電影歷歷在目。兒時生活的老家環境,感覺就是三面環沙,只有東邊是永遠看不到頭的遠方邊際。沒有在沙漠呆過的人或許想象不到那裡的生活,想象不到那裡的人們,以至於,讓我出現了錯覺,世界就是這麼大,而且只有漫無邊際亦或是此起彼伏的沙灘。在村子的西邊和北邊的沙灘是孩子們別無選擇的遊玩之處,因為在那裡有延綿起伏的沙丘,或許從沙丘上面滑下來可以體會飛起來的感覺,或許從沙丘底部用盡全力爬上去是一種自我的挑戰,到現在我也不能想象當時的心境。只有村子的南邊,是無盡的戈壁沙灘,小夥伴們似乎從不提及那裡,更不會到那裡去玩耍。再後來,那裡就有了不少的墳墓。有老一輩的老人說,埋在下面的人會注視著村子裡的一切,甚至是保佑著這個村子……我似乎從來不明白也不理解這些話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直到爺爺奶奶也埋在了那裡。

父親的心裡一直惦記著這個事情,就是埋葬爺爺奶奶的地方過於荒蕪,哪怕是過世的人也不適合這樣的環境。於是,父親播種綠色的念頭開始發芽了。最初,源於墳墓跟前不能動土的說法,母親是反對父親的想法的。但是,在父親衡情酌理的說服下,母親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最後與父親志同道合地開啟了他們的綠色播種。選擇種什麼植物,父親也是好好斟酌一翻,最終,父親決定種植檸條,這是一種在黃土丘陵地區、山坡、溝岔也能生長、成活率高,是中西部地區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優良樹種。起初,父親母親只是在爺爺奶奶墳墓的四周種上檸條,挨著種了三圈,不知是地理環境較差還是過於乾旱,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檸條長勢並不樂觀。正值春耕期間,看到檸條並沒有像想象中一樣的長出來,父親有些著急,於是在春雨過後又進行了二次種植。這次的種植似乎比之前略有長進。父親開始剖析原因,或許是沙地過於乾旱,種植長勢會相對差一些,但並不是完全不長植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況且是種植這種需要長期呵護且耐心等待的事情,更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到了盛夏的時候,父親驚喜地發現檸條長勢喜人,這讓父親心裡略有一些安慰。

到了第二年春天,檸條照舊生長出來。遠遠地望去,很美,給人一種沙漠中看到綠色,就像是傳說中的海市蜃樓。此時,父親想要種植綠色的心情更加強烈,俗話說,強烈的願望是希望之火,奮鬥之神,慾望有多強烈能量就有多熾烈。於是,父親又拉著母親開始了種植檸條。雖然母親嘴上表現出不情願,但還是一直陪同父親將檸條進行再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種植。看著這些綠色植被越來越茂盛,在這樣的沙地裡看上去嫣然一副景色怡人的景象,父親心裡最初的想法開始轉變了,固沙和綠化荒山不單單是為了爺爺奶奶的墳墓,更多的是這裡生態環境,如果將這裡的沙地不斷進行改造綠化,那麼這裡將是另一番天地……

到了再後來的幾年裡,父親開始了長期的規劃。由於檸條的高度有限,起風的時候風沙依舊很大,作為固沙和綠化荒山植物的效果仍然欠佳。於是,父親又想到了種樹,將樟子松和檸條相結合,有高有低,錯落有致,更有利於固沙和綠化荒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種樹更是如此。購買了幼苗,先在肥沃的空地將其移植,好生培育著。與此同時,也不能空著時間和空間,買了較大的樟子松直接種植在那片荒漠裡,繼續種植著檸條,這時還得兼顧著松樹了。雖說,樟子松是抗旱性很強的樹種,不苛求土壤水分,適宜做為防沙、固沙和溝壑治理的“四旁”綠化樹種,但種植的初期還是需要精心呵護的。自然而然地,澆水成了一大難題。從開始的遠距離買水袋澆水,到借用老鄉的機井抽水,到最終的自己打井灌溉,父親可謂是經歷了不少的挫折。然而,父親從沒有因為什麼困難放棄綠化。越是到了後來,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越多,母親作為一個女人因為此事也有些情緒,但最終還是接受父親的說服,和父親一起為他們的綠色夢想燃盡他們最後的火焰。

爺爺奶奶的年代,窮的一貧如洗,父親兄弟姐妹9人,能有幾口能吃的東西保住性命爺爺奶奶可謂是嘔心瀝血艱苦卓絕。然而,爺爺奶奶一生再怎麼艱難困苦,還是將這些孩子撫養長大,教育成人。父親成長在這樣窮困潦倒的環境下,發奮地讀書,他深信,讀書才是出路。在1977年恢復高考的日子裡,父親白天種地,晚上讀書,備戰高考。終於,憑藉自己的勤奮好學考取了師範,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始終文質彬彬,溫和儒雅,這使得我小時候一度嚴重懷疑父親是否真的曾經是農民。後來,長大了,懂得了飽讀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才得以釋然。在父親還在學校工作的日子裡,種植綠化這些事宜全憑週末、假期去不辭勞苦地打理,嫣然又是一副迴歸農村本土氣息的味道。父親給了我太多珍貴的信念,從他的身上,將農民與知識分子角色變換的出神入化。如今,父親從教育一線退休已有兩年了,他的綠色夢想已經增長到近50畝地,父親仍然將綠化生態環境作為他的奮鬥的目標,雖然這個工程浩大,前途渺茫,但父親就這樣一直默默地付出著,從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影響著身邊的人。

父親這樣一個簡單的教書先生,如今將綠化生態環境當成了自己餘生的事業,將播種綠色理念當成了他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生活嚮往,不得不值得我們這些子女去不斷播種,不斷學習,不斷迭代,從而使得內心更加豐盈,未來的藍天更加明朗。

父親的綠色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