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何人来“揾英雄泪”?

辛弃疾:何人来“揾英雄泪”?


辛弃疾有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集豪放与悲壮于一体,抒情与用典并佳,丝毫没有隔阂夹生之感,堪称辛词的代表作,也自然地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何人来“揾英雄泪”?


这首词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单单来探讨词的结尾。


让“红巾翠袖”的女子来“揾英雄泪”,这是否有些太悲观消极了呢?情感基调是否过于消沉低徊了呢?


从表面上看,作者感叹时光的流逝,而自己却壮志难酬、一事无成,所以不免伤心流泪,但这泪毕竟是“英雄泪”,满满地蕴蓄着报国无门的不甘、悲壮、无奈与辛酸,无涉悲观,更谈不上消极。正如杜甫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慨然写下了惊心动魄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也是英雄泪,是集惋惜、悲情与无奈等多种情绪于一坛的陈年老酿,这样的酒最能醉人心魄,最能动人灵魂,绝非简单地消极。


接着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请“红巾翠袖”来“揾英雄泪”呢?为什么不可以是其他人呢?比如三五知己、甚至“关西大汉”呢?


先别忙着发笑,这绝非单单是画风不雅的问题,若是有志同道合之人,大家共话时艰,共同梳理理想抱负,共同感慨壮志难酬、时运艰难,因此而伤感垂泪,不是不可以,也不是没有先例,《世说新语》有个故事: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辛弃疾:何人来“揾英雄泪”?


西晋后期五胡乱华,北方纷乱,士人纷纷逃过长江,相聚新亭,想到北方沦陷,有家难回,一群大男人不免垂泪对泣,画风确实有些不雅,以至于王丞相愤然而起:“大家不要像狱囚般哭泣,齐心协力辅佐王室,将来恢复中原就是了。”纳兰性德《金缕衣》中有句“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顾贞观的,感慨到了深处,自然泪流难抑,和对坐者的性别无关。


但关键的关键,并没有志同道合之人,《水龙吟》这首词的上阕结尾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上下阕的彼此照应,前后勾连,理解起来自然要互相参考。正是因为“无人会,登临意”,无人理解,无人可诉,就像作者千里归宋,换来的却只是嫌弃与白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唤来“红巾翠袖”来倾诉衷肠,尽管她们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作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以女性的温柔和和顺毕竟能给作者带来些许的安抚与慰藉,至少不会有嘲笑和蔑视吧!


想想南宋王朝,朝廷偏安一隅,主战的辛弃疾们竟然到了“无人会,登临意”只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地步,以女子来慰藉英雄之心,男子们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正像花蕊夫人在后蜀不战而败、举国投降时写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何等的讽刺,这是何等的辛酸与无奈,又是何等的悲情!

@耕读小栈晴耕雨读,茶歇小栈,读书闲聊,敬请关注交流!


辛弃疾:何人来“揾英雄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