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結構是什麼?怎麼用?—降低成本不是第一重要的

成本結構是什麼?怎麼用?—降低成本不是第一重要的

我在講課程《財務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過程中,把財務這門武功絕學分成了九個套路,可以理解為“九脈神劍”其中講到第五套劍法的時候,裡面談到財務如何支撐企業做決策。我談到了兩個方面:一是財務人員要懂得更多的模型,這是個技能,幫助企業出謀劃策;另外要做一些程序性的東西,比如寫可行性報告、寫商業計劃書、做項目書等等。這裡邊我還談到了一個名詞。叫成本結構,我今天主要在這跟大家談談成本結構。

成本結構大家應該都能理解,我給大家簡單地比劃一下。所謂的成本結構就是不同的項目在成本當中所佔的百分比,就拿其中一項業務來說,比如說營銷費,可能有營銷人員費用,有廣告費用(市場推廣),有業務員的提成,和業務招待費等等不同的種類,這個比例各佔多少,我們管它叫做成本結構。所以有的公司呢,可能廣告宣傳類的費用佔比比較多,銷售的費用比較少,這種公司可能就是品牌知名度比較廣,但是銷售部分可能就弱一些。如果長期地把品牌做好,就會減輕銷售的壓力,這也是一個方式。也就是說,花那麼多錢,帶來的是品牌不錯,影響別人來購買,銷售的壓力比較小,所以銷售少一點兒,少花一點兒錢也是可以的。還有另一類公司,品牌推廣方面花不了什麼錢,主要靠人海戰術,銷售促銷花很多錢,好處就是主動積極直接地實現當期預算,就是銷售做得厲害。但是品牌知名度塑造和推廣做得可能不到位。從眼前看,銷售的實現比較有把握,但從長遠看,這樣一直下去會很累,因為還是會有很多客戶對你的產品的瞭解、體驗等各方面都是不到位的,因為傳播推廣做得不到位嘛。所以同樣是花這麼多錢,因為不同的企業花的方式不一樣, 所以造成不同的企業形態,或者是競爭力,或者是商業模式,這都有可能。

所以,成本結構是幹嘛的呢?我們來總結一下,成本結構也是用於成本管理的,但它的目標不是把成本降低,而是決定成本怎麼花,把成本的結構搭好之後,讓資源得到有效的發揮,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我們在做企業決策的時候,成本結構的作用側重於那麼多錢花出去了,能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更大的競爭力。成本控制說的是什麼呢?是指同樣完成任務,但花錢看怎麼少一點兒。這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反正花那麼多錢,能不能讓價值更大。一個是幹這麼多活,能不能少花點錢。讓價值更大是由成本結構帶來的,平常說的能不能省一點是成本管理帶來的,兩者不太一樣。成本結構屬於戰略成本管理的思路,成本管理屬於成本控制和降低的思路。

成本結構是什麼?怎麼用?—降低成本不是第一重要的

我們先理解了什麼是成本結構,其實成本結構在我們的工作中到處都有體現,舉個例子:同樣一筆錢,一個公司花大錢做質量改進,花小錢做售後服務;另外一家公司認為產品質量差點也行,要少花一點錢,把售後做好就行了,售後服務多花點錢。這兩個公司可能就出現不一樣的局面:前面一家可能是以產品質量見長,後面一家可能是以服務見長,體驗感好。兩家公司同樣一筆錢花的地方不一樣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種,這裡面不談花多少錢的問題,談的是錢花沒花對地方的問題。所以,你也不能說這錢兩頭都要花那麼多,你做不到;兩頭都要省,你也受不了,這樣企業就沒有競爭力了。公司要擁有什麼樣的競爭力,錢就應該花對應地方,這就是探討成本結構的意義。

成本結構是什麼?怎麼用?—降低成本不是第一重要的

再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讓你有更多的理解。一般情況下每個公司都有一個薪酬結構,大概是這樣:橫軸代表級別,從左往右代表從低到高,數軸代表工資,從下往上代表從低到高,每個級別都有對應的工資,把每一個級別對應工資的點連成一條線,就是一家公司的薪酬體系和結構。假設A公司是現在圖上這樣子,如果有一家B公司的曲線在A公司上面,說明B公司每一個級別對應的工資都比A公司高,顯然B公司比A公司有更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因為B公司工資高,可能更容易招人,招到的人質量更高。但是B公司的成本就高,在它整體的成本組成中,薪酬是佔比高的。假設還有一家C公司每一級別對應的工資都是A公司的要低,那C公司可能相對A公司招人不容易,競爭力弱一些。但是也不一定,首先取決於ABC三家公司的人數是多少。水平高的,人可以少點,水平低的,人要多一點。第二個,性質不同。比如說做服務業,蒸饅頭的,不用那麼高的工資;有的做研發的,高科技的,人的工資必須高。所以不同的類型的公司放在一起是不可比的,都有它各自的特徵。你只需要知道這條曲線的含義就可以了,如果理解了,那我們接下來談成本結構。

我們重新畫一張薪酬體系的圖,橫軸代表級別,數軸代表工資數額,A公司的曲線如圖,B公司的曲線如圖,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B公司級別高的和級別低的工資沒差多少,在這種公司會比較和諧,很可能會培養出那種“小綿羊”的公司。為啥呢?因為大家不用爭不用搶,工資都差不多,好不容易出了一個職位大家都不爭,相互謙讓,因為多擔那麼多責任和義務,也沒多掙幾個錢,那誰來都一樣,無所謂。所以在這種公司裡相對比較和諧,但是也會有問題。問題在哪呢?因為底層的員工掙得比較多,相對比較穩定,但有時我們還是需要員工有一些上進心,可以流動的。但是B公司低級別員工穩定,相比A公司同級別的能多掙那麼些,他不願意走啊,打死也不走,“公司在我在,公司沒了我還在”,跟公司“同甘共苦”了。但是呢,B公司級別高的人掙得少,所以他們可能比較容易離職,留下來的可能在市場上競爭力也弱,所以B公司整體的競爭力在市場上會比較弱,很可能是佛系公司。如果協調能力強,也可能會有一些競爭力,但還得綜合考慮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產品特徵。

成本結構是什麼?怎麼用?—降低成本不是第一重要的

假設有一家公司是C,曲線如圖,C公司的特點是在底層的員工基本就沒法活,因為掙得太少了,但是高層掙得太多了,這種公司裡差一級工資能差出好多來,所以這種公司比較容易培養出狼性文化,一致對外,每天都玩命地去做業績,因為晉一級能多掙好多錢,每個人都想往上爬。出來一個職位機會,內部人就得先掙起來,當然就是用業績來掙,也可能用一些別的手段。這種公司就比較容易出現內部鬥爭,搞公司政治等,但競爭意識比較強,普遍比較有活力。不過底層的員工因為掙得太少了,大家都是聽說上層工資高,都來了,結果發現大家都挺厲害的,不容易上位,又走了,相當於變相地末位淘汰。就是在底層的員工待不住,要不就上位了,要不就走了,這種公司流動率比較高。當然可能因為競爭激烈,業績也會不錯。

ABC這三種不同的公司,A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B是比較平的,C是比較激烈的。哪個公司好呢?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它們各自長的不同的模樣。現在的核心問題就在於

,假設ABC三家公司是同一種類的公司,那哪家公司的薪酬結構帶來的整體工資成本高呢?這是不一定的。這還取決於它人員的組成,一般情況下,貌似是C公司高層工資高,但它如果高層人員很少,底層人員很多;貌似B公司高層工資低,底層人員工資低,但底層人員多,高層人員沒幾個,所以ABC三家公司整體工資總額有可能是差不多的。同樣花這麼多工資,但是卻造成了ABC三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你們公司想要哪種呢?其實哪個都行,只是你必須要按那樣一種方式去安排你們公司的成本結構,這個是核心。在這個問題上,工資誰家都沒省,誰家也沒多,但是競爭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企業文化不一樣,企業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也不一樣,所以成本結構能給企業帶來和形成不同的商業模式,形成不同的競爭力,不同的未來。

所以我們平時在參與成本決策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個,考慮降低成本的問題。第二個,考慮結構不同會帶來不同價值的問題。這兩個都要考慮,很少有財務人員提及說我們能不能降低點工資成本?一般不會的,大家都還想多發一點呢,那這種情況下,工資千萬不要提,提了誰都不高興。那就算了嗎?實際不是這樣的。可能工資成本這一塊並不需要提高或降低,但是通過調整,跟公司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匹配,讓有限的錢帶來更大的價值。這才是成本結構的思路,思考的正確方式。

ok了,你可以推展開來,自己去衡量其他的成本模式。比如我給你留個思考題:假設一個製藥企業有大區,大區下面有城市,城市經理給千分之三的提成,大區經理給千分之五的提成,因為大區重要嘛。而有的公司認為:不,業績主要在城市經理,它只要做好就行了,給他提千分之五,大區經理提千分之三,都是按單提。最終的結果,這兩家公司都是拿出千分之八的提成來,只是分配的不一樣。因為是在同一行業,這兩家公司的人員可能會流動,所會塑造不同的模式出來。你在參與公司決策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和提議呢?

比如前面說到的營銷費用,現在快到年底了,任務還差很多,現在還差一筆3500萬的預算,原計劃是給市場部做廣告的,現在銷售總監提出來:能不能把它給我們做促銷?我們馬上就能把任務完成。銷售部拿來用的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嘛。但市場部認為,廣告帶來公司長遠價值,雖然不能完成當期業績,銷售部沒完成就得擔責任。而銷售部認為:我們就得完成業績,否則明年的活兒就別幹了,那就沒有長遠,也就沒有意義。那市場部和銷售部誰說得有道理呢?你會支持誰的意見呢?如果老闆讓你財務發表意見你會怎麼說呢?其實都是成本結構的思考模式,只要把這個理解了,就能真正地參與到公司經營決策當中來。

好了,今天說的這個小話題就到這,如果你覺得有收穫,分享給你的小夥伴,咱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每天陪伴你,歡迎明天再來,別忘了咱們繼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