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老年患者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十幾年前我剛到急診科工作不久就遇見過一位奇怪的病人,那是一位老人,一位六十多歲的獨居男性,平時身體很好,沒有嚴重的基礎病。

一天夜裡,老人一覺醒來又如同往常般的陷入了失眠的困擾,緊接著沒多久便出現了心悸,胸悶,頭暈等等一系列症狀,老人趕緊拿起手機給城裡居住的子女們打了電話,子女們不敢怠慢,迅速驅車趕回老家第一時間將老人送到了我院。

那天我正在值夜班,已經到了後半夜,老人來的時候症狀已經改善了許多,但我能從他臉上的表情看出來他心理還是顯得有幾分緊張。

按照流程,我為老人進行了詳細的體格檢查,並做了心電圖,抽了心肌酶等血液指標送了檢查,一個小時後所有的檢查結果全部出來,一切正常,我又讓專科醫生會了診,都沒發現任何問題,後來老人自己說,“大夫我沒事了,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其實從進了醫院我就覺得好多了”

之後的半年裡我又接診過這位老人兩次,每次發病的時間,症狀和過程都差不多,每次檢查也都沒發現什麼問題,幾乎總是到了夜裡就犯病,來了醫院自然好,折騰了幾次之後兒女們可能已經有些不耐煩,之後再也沒見誰送老人來過。

在經歷過這位老人之後,我開始意識到他很可能並沒有什麼嚴重的器質性病變,有的其實只是心理問題,然而十年前我還不到三十歲,在那個年紀我還搞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身體並無大礙的人夜裡偏偏不能好好休息,非要胡思亂想的折騰自己和家人。

之後不久,我在臨床上很快又見到了另外幾個和這位患者情況類似老人,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師,他每次都會在後半夜的兩三點來醫院開些安定或是丹參滴丸之類的藥,開完藥也久久不願離開,總是圍在診桌前同值班醫生閒聊個沒完,我從他的話語中得知,這位老人兒女雙全也都很孝順,老人退休工資很高,可以說晚年應該算是很幸福的了,然後老人自己卻說自己實在是太閒了,閒的自己甚至有時候會感到害怕,特別是晚上,吃了藥也沒用。

我工作這十年來,發現有著類似心裡問題的老人不計其數,而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老年人的心裡問題也在不斷地滋長,總的來說,我把問題歸結於以下幾個方面:

1.離退休綜合徵:是指在離退休後出現的適應性障礙。這種應激因素對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擾,使一些老年人在一個時期內難以適應現實生活,並且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或發作,嚴重地影響了健康。主要表現為坐臥不安、行為重複、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煩躁、敏感、失眠、心悸。絕大多數人在一年內能基本恢復,對性情急躁而較固執的老年人則所需時間較長。

2、衰弱綜合徵:有長期煩惱、焦慮;腦動脈硬化、腦損傷後遺症;離退休後,生活及居住環境太靜,與周圍人群交往少,信息不靈;各種疾病引起的腦缺氧等因素導致。常表現為疲乏、頭暈、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醒後不解乏。有時晨起頭痛、眩暈,情緒不穩。

.3、空巢綜合徵:“空巢”是指無子女或子女成人後相繼離開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獨守空屋的特點,尤其是老人單身家庭,西方國家稱之為“空巢”。這樣,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虛、寂寞、傷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上述消極感會加重,久之,會減低身體免疫功能,為疾病敞開了大門。

4、焦慮症:經常處於明顯的焦慮狀態,對心身健康有很大影響。常因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疑病症;退休後經濟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兒孫上班上學時的交通安全;社會治安問題等引起。容易焦慮的老人衰老過程可加快,助長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生;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可引起腦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壓驟升而頭痛、失明;或發生跌傷等意外事故。

5、抑鬱症:老年抑鬱症是老年期最常見的功能性精神障礙,以持久的抑鬱心境為主要臨床特徵,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軀體不適為主,多發50-60歲, 80歲後少見。表現為情感障礙、思維活動障礙、精神活動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軀體症狀。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關愛患者,關愛老年人健康決不能再僅僅停留在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的關注之上,對於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更不能只是空喊些像“你要想開些,別胡思亂想”之類的空話,作為一名醫生,加強與老年患者之間的聯繫,使老年患者產生安全感,存在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比一般患者更多的關心,關愛。

所有人都會有變老的一天,當我們老去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也許會疾病纏身,也可能會焦慮,抑鬱甚至承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擊,於是我們更應該拿出更多的關愛獻給她們,就像對待我們自己一樣!

關愛老年患者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