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亭上譜春秋

在祖國名山勝地、別墅園林、郵驛幹道建亭甚多,不可勝數,故留有“長亭續短亭”的詩句。宋菜舜欽在園內建滄浪亭並作記以亭名園,而亭比園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以己號醉翁名亭,作《醉翁亭記》致文、亭益彰。今天都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界首鄉師校園裡於1928年所建的春秋亭,也曾激盪著當年的時代風雲,孕育了師生們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留下了啟迪後人的紅色記憶。

省立界首鄉村師範創建於1924年,原為省五師界首分校,1927年改屬揚州中學界首師範科,後改製為江蘇省立界首鄉村師範。其校址位於界首鎮南端,西倚運堤,北鄰市塵。校門上書“鄉村文化之中心”。入校北行半里許,抵惠農路,夾道楊柳依依,綠槐蔭濃;路旁麥瓏稻畦,桑園菜圃;過惠農橋,有亭翼然,呈六角形,伸簷翹角,登階數級,逕入亭中,圍以座椅,典雅莊重,此即1928年春、秋兩班畢業生集資所建,故名春秋亭。亭柱題聯曰:

柳堤籠月,麥攏搖風,課暇此遨遊,記取人生重欣賞;

小圃多蔬,大田有稼,工餘盡熙皞,足珍教育首耕耘。

當晨光熹微、暮色蒼茫之際,莘莘學子聚會於此,縱談國掌,抨擊時政,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同時,她更是鄉師共產黨人播火傳薪之處。共產黨員姚舜生、肖長邁等,利用寅會、晨會演講和授課時,結合當時政治形勢,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借古諷今,痛斥獨夫民賊,慷慨激昂,有肘竟聲淚俱下。任鄉師圖書館管理員的秦達真、傅國柱同志購進了很多革命書籍如《唯心史觀批判》、《論唯物主義》、《共產黨宣言》等。文學藝術方面有莎士比亞、普希金、高爾基、郭沫若、魯迅等人的代表作。並訂有《狂飆》、《洪流》、《拓荒者》等革命期刊。他們通過輔導課外閱讀,積極地為同學們指引政治方向,追求真理,獻身革命。

1929年中共組織發展進步學生夏雲森、胡頻之、雍萬鈺、鄭五和、王採麒等入黨,並建立了地下黨支部。從此,鄉師多次興起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特別是舉行了“反對搜查、保障人權”、“反對迫害、還我自由”的罷歌(?)鬥爭。在全國掀起的“五·卅慘案”、“九·一八”、“一二·九”學生運動中,鄉師革命師生熱烈響應,集會聲討,遊行示威。“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國難當頭,民族危亡。鄉師許多熱血青年投筆從戎,有的喋血疆場,為國捐軀。大部分同志如杜幹全、蔡公正、華士林、夏雨等都成為革命鬥爭的領導幹部。

1985年10月8—9日,中共高郵縣委、黨史辦公室和文教局聯合邀請界首鄉師校友進行座談,共憶校史,參觀母校舊址後,遂倡儀重建春秋亭。後由文教局撥款重建斯亭於界首中學校園的南端。該亭現屹立在蒼松翠柏中,由時年86歲的詩家、教育家肖長邁書寫了“春秋亭”,筆勢遒勁而秀麗。肖先生還欣然為之題跋:“此亭始建於1928年。愛國志士如五師分校師生等共謀救國,每聚會於此。倭寇犯境,悉成灰燼。今日重建此亭,頓使珠湖增色,撫今追昔,亦將欣感交集已。”時任高郵縣副縣長朱延慶作《重建春秋亭記》勒石紀念。

榴花似火,紅旗招展。1990年5月20日(詩人節前夕),舉行了春秋亭落成典禮活動。20多位鄉師校友興會一堂,緬懷崢嶸歲月,抒發革命情懷。舉辦了詩書畫展覽、詩詞吟唱,報告會、文藝晚會等系列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江南詩詞學會、揚州、泰州、準陰、寶應等市縣詩協、高郵縣政協盂城詩社、界首甓湖詩社共60多位詩人,與鄉師校友聯吟共唱,詠滄桑歲月,歌時代新聲。嗣後,由筆者主編、出版了《春秋亭吟集》。綜觀這次活動,正如縣文教局徐桂福局長在落成典禮上的講話中說道“……是一次向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繼承和發揚鄉師革命傳統教育的紀念活動,也是一次弘揚中華國粹謳歌詩壇韻事的盛會,必將在我縣文化教育史上留下意義深遠的光輝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