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祖宏的攝影故事-1

我在白雲山拍攝扁擔劇團

梁祖宏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1977年,河南畫報社要我拍攝一組送戲下鄉的專題。

梁祖宏的攝影故事-1

白雲山九龍瀑布

梁祖宏的攝影故事-1

白雲山瀑布

洛陽多是山區,在嵩縣的深山老林裡,活躍著一支深受群眾歡迎的文藝輕騎兵,他們肩挑舞臺道具,步行羊腸小道,堅持送戲上山,群眾稱他們是“扁擔劇團”,這就是當時的嵩縣曲劇團。真是個好題材,我高興地來到了嵩縣。

根據劇團領導介紹,白雲山,是嵩縣有名的風景區,是當時的五馬寺林場,山高林密,景色迷人,劇團也常到那裡演出,汽車可以直達林場,很適合在那裡拍照。第二天,我們帶領劇團全班人馬就出發了。過了天橋溝,車子沿著拉木材的山道,像頭老牛,喘著粗氣,吃力的開始爬山,細細的山路,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玉帶被拋在身後。一路上一會往東,一會向西,我已被轉的暈頭轉向,認不清方向了。轉了半個多時辰,突然眼前一亮,車前出現了一座大山,氣勢恢弘,白雲縹緲,有點雲中飄的感覺。這裡道路更險!我情不自禁的“啊!”了一聲,被眼前的景色震憾了!,劇團的同志講,這山就叫白雲山!

車子經過艱難的爬行,司機提醒大家坐好,我們來到了最難走的一段路程——白雲山懷,這是從懸崖石壁上劈開的一條林場運木材的山路!路窄,坡陡,彎多!車子啍個不停,喘著粗氣,一會鑽進霧裡,一會又飄上雲端,我的心一直吊得老高,拳頭捏得出了汗,往車窗外一看,媽呀!頭皮發麻,有些暈眩!天路!

梁祖宏的攝影故事-1

白雲山的雲

梁祖宏的攝影故事-1

白雲山雲海

梁祖宏的攝影故事-1

白雲山

晚上,我住在林場的小木樓上,心情激動,被這裡的景色迷住了。山野之夜,顯得格外寧靜,只有那小溪的流水,青蛙的叫聲,還有那窗外淡淡的月光,勾畫出青青的山峰。美妙極了!憑直覺告訴我,白雲山一定有“戲”!我可以���便拍點風光。第二天我四點起床,五點趕到北邊的後山樑上,約等半個時辰,啊!景象果然出現了!在白雲山的北峰,濃濃的飛雲,像江河波濤,翻越山脊,排山倒海,向東飛馳奔流。我趕忙架機,測光,連拍數張,欣喜若狂。回到駐地,沒等大家張口,我就搶先語無倫次地表功說:“逮住了!逮住了!”大家不解地瞪大眼晴,還是主演李喜蓮機靈地說:“梁老師拍到好鏡頭了!”這張照片取名“伏牛風光”,入選河南影展,用在了很多雜誌上。後來,那景象一直強烈地縈繞在我的心中,我寫了一首藏頭詩: “白靄緲緲穿崖澗,雲濤萬里漫紫煙。仙巒疊翠無窮碧,山峰飄出天外天。”靈感就是從這裡來的。

早飯後,我們要拍第一張 “趕場”照片,場景是演職員要趕往下一個演出場地的途中。經過精心挑選,我們來到了密林中的一片空地,地上厚厚的樹葉,踩上去軟軟地像地毯一樣,荒草沒漆,藤蔓緊緊的纏繞在古樹枝上,這是典型的二代原始森林。我還沒架好機位,,有人“呀!”的尖叫一聲,我回頭一看,一條核桃粗的花斑大蛇出現在草叢中,當時我頭皮發麻,來不及多想,順手操起三腳架橫掃了過去,慌得也沒有命中。這時負責劇務的老鄭也趕了過來,花蛇可能看我們人多勢眾,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過後大家都在互相學著對方見蛇的醜態,讓人笑的肚子疼!我也不知道自已當時是啥模樣,反正這時我才覺得渾身發軟,兩手冰涼!

第三天,我們要趕到五馬寺村,拍攝“搭臺”、“訪貧”、“演出”幾場。

五馬寺村,位於白雲山主峰東側的山坳之中,從白雲山懷俯視遙望,薄霧中縷縷青煙,點綴著幾間青瓦平房。這裡民風古樸,群眾憨厚實誠。幾棵千年銀杏樹,好像在述說著這個村的歷史悠長。 我們順著蜿蜒的山間小道,來到了五馬寺村旁,村裡很簡潔的幾間民居,均為土牆,一半多是草房。雖然單一,但盛開的桃花,乾淨的地平,又顯得這個小山村有著另外一種清純漂亮。這就是我對五馬寺村的初步印象!

在迎接我們的村口,村民像趕會一樣。用一種古樸的熱情,端著核桃、雞蛋、銀杏,潮湧般地向我們每個人的兜裡、包裡裝!

進到村裡,演職員顧不上休息,剛放下行裝,就這邊搭臺,那邊登門清唱,整個村子都熱鬧了起來,像過大年一樣。 等我把幾個鏡頭拍完後,劇團根據我的建議,為村民連續演了大戲三場! 這組照片拍攝的本身並不新奇,平平常常,都是大家經常見的。它只是簡單地平敘了一個事件的過程現象,程序老套,而且那個時期又大都是擺拍的。

這次採訪讓我真正感受深的是, 翻騰的雲海,抬著頭的花蛇,沒有想到的險峰,沒有想到的林中驚恐! 而最最觸及我心靈的是, 那些肩挑道具,艱難地走在山路上,汗流夾背“趕場”的演職員, 那個坐著行李伴奏的背影 那土臺子上的高大形象, 那爬滿樹看戲的山娃, 那土臺子下的憨厚臉膛, 還有送你走時,站在村口久久不肯離去的男女老少, 那搖動著的手,那一雙雙留戀的眼神, 還有,還有...... 當我走出山溝,回首遙望時,那微風中依然佇立著一個個不動的身影!

這些才是我“拍攝”到的最讓人感動的場景,它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