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來,動不動就撒潑哭鬧!恭喜你,這是好事!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來,動不動就撒潑哭鬧!恭喜你,這是好事!

1

關於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執拗敏感期,想必很多爸爸媽媽都深受其害,無奈投降。

還記得好朋友說起自己兒子的事情。她和她老公兩個人的腰帶是一模一樣的。她的腰帶放在衣櫥裡平時很少用,而她老公一直用著自己的那條。

她家寶貝兩歲多,有天早上,她開會需要穿正裝,就找出自己的那條腰帶紮好準備出門!

這一幕,剛好被秩序敏感期的兒子發現了!

這下可慘了,寶貝立刻像小獅子一樣發怒了!責怪麻麻搶了粑粑的腰帶,麻麻不許走,你要還給粑粑……55555……

好朋友心急如焚,孩子毫不退讓。最後她和老公兩個人各自拿著自己的腰帶讓兒子過目檢查,給他耐心解釋,平復好孩子的心情,才忙不迭地趕去會場……

當時我們一眾圍觀的媽媽笑得幸災樂禍。可後來當我們的孩子也都到了一兩歲的時候,我們再也笑不出來了……

吃飯的時候,他的勺子碗筷只能自己使用,別人若敢動一下——小爺我這頓飯不!吃!了!

讀繪本,有一棵小草歪著——為什麼歪著?別的都是整整齊齊的,它為毛歪著???(蒼天,我哪知道啊!幾百年前的作者,我上哪問他去啊!!)

去公園,看到一個小朋友搶了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追了整整兩條街加一座橋,非要替人家搶回來……

家裡的每一輛玩具車都要劃上停車位;

所有的垃圾必須進垃圾桶,路上見到垃圾就別想走路了——撿不完垃圾還想回家?哼哼,沒門!

……

平時鬧著玩也就罷了,趕時間的時候,遭遇這些死板教條的行為,分分鐘想原地爆炸!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究竟是個什麼鬼,它的本質到底是何方神聖。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來,動不動就撒潑哭鬧!恭喜你,這是好事!

2

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孩子的思維規律之一,就是重複。所以他喜歡聽媽媽規律的心跳,喜歡聽媽媽講押韻的復沓的兒歌,喜歡週而復始地觀看同一張圖畫,喜歡固定的照料者和環境……

在秩序敏感期出現之前,大部分孩子會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規律,或者不規律。比如有的孩子會反覆尋找同一本書中的同一個圖案。很多繪本大師在設計0-1歲寶寶的繪本時,都是每一個都有重複的畫面;適合小寶寶的兒歌,旋律也是重複的;各種閃卡上的圖案也有一定的規律。這些有規律的環境,給了他們有規律的內心世界。

可以說,秩序給了孩子安全感和確定感。當孩子的內心有了對秩序的初步認知,那麼內在邏輯就會慢慢建立,對社會規則的認識也會逐漸形成。

孫瑞雪認為,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在秩序的基礎上,再演變出事物的千變萬化。秩序孕育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格,這是孩子品格修養的雛形。

由此看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最需要大人提供合適的環境。這個環境是規律的,但非刻板教條的。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秩序敏感期發展的全部過程。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來,動不動就撒潑哭鬧!恭喜你,這是好事!

3

整個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是呈現螺旋狀的,從1歲左右到6、7歲都會伴隨這孩子的成長,大致上可以分為下面幾個階段:

第一, 秩序敏感期和模仿敏感期,尋找生活中的秩序。這一階段的孩子,會喜歡找同類,玩積木尋找同樣的色彩或形狀,或者對某些話語產生固定的反應,大人做什麼事情,喜歡跟著模仿等等。

第二, 自我意識敏感期和延續秩序敏感期,為維護秩序說“不”,內心秩序開始形成。到了這一階段,孩子會形成自己內心的秩序。比如前文中提到,那個孩子以為這樣子的腰帶就是爸爸的,那麼就不能屬於媽媽。他為了這個秩序而說“不”,而哭鬧。這時就需要我們肯定他的認知,並且向他解釋清楚。

第三, 執拗敏感期,為秩序的破壞而哭鬧。何止是哭鬧,撒潑打滾都是很常見的現象。這期間,當孩子一旦認定了某個規則,而我們不小心破壞了,只能說,自己惹的禍,跪著也要彌補。

第四, 審美敏感期和完美敏感期,形成審美傾向和內心標準。如果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執拗敏感期發展順利,他會進入審美和完美的敏感期。比如要求衣服整潔,環境裡無垃圾,甚至衣服款式要漂亮,不能夠隨便把衣物弄亂等等。

發現了嗎?這就是孩子良好習慣的開端。孫瑞雪曾說,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而這一切,正是從愛他哭鬧、難溝通的執拗敏感期發展而來。

當然,這幾個過程也是互相交疊出現的。在這個過程中,經過他們和生活的不斷磨合,一些不必要的較真的刻板的秩序,也會慢慢淡化至消失。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來,動不動就撒潑哭鬧!恭喜你,這是好事!

4

既然如此,當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執拗敏感期哭鬧時,難道我們就聽之任之嗎?不不不,良好的引導是必須要有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一哭鬧,我們當然要解釋,我破壞了你的秩序不是故意的啊,我是有原因的啊!那麼問題來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是根本不聽解釋啊!怎麼辦呢?一般來說,我們分為三步走。

一,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你覺得應該……,但是媽媽卻……你心裡很難過。”這樣給情緒貼標籤,能讓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被傾聽,更容易平靜下來。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和孩子閱讀情緒管理的繪本,比如《弗洛格的成長故事》。

二,給孩子恢復秩序。恢復孩子對秩序需求,但是在他不那麼在意的地方,可以做微小的改變。

比如孩子就想給車畫停車位,可以,我們去玩具區裡玩;比如孩子就想玩水,可以,我們去洗手間。大部分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只是要求秩序穩定,他的所有不當的言行,只不過是為了維護內心的那個完美秩序。

單純糾正孩子行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且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認知。

三,教給孩子正確表達方式。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打人、罵人、哭鬧的表達。當孩子心情平復以後,我們可以告訴他,用語言來表達。比如“我想要……”“我不喜歡……”這樣的表達會更清晰。

四,不評判孩子。切記在這時候隨意評價孩子,比如“這孩子天生暴躁愛發火”“脾氣怎麼這麼大”“這麼任性不好好管以後可怎麼辦!”這些評判會給孩子錯誤的自我認同,妨礙他正確認識自我。

我們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比我們的面子重要得多。我們可以接納孩子之後,再和孩子交流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就像一隻小小暴龍。然而我們知道,他的內心,正在經由無序,變得規律,正在經由試探,一步一步地體驗,慢慢形成正確的認知與判斷。在我們提供愛與接納、良好引導的環境中,這一切成長的財富,都屬於他自己。

作者:董董,兩個孩子的媽媽,從教八年,專注育兒、親子共讀及自我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