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愛樂之城》這是一部由32歲拿下奧斯卡獎的天才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並由瑞恩·高斯林、艾瑪·斯通等主演的喜劇、劇情電影,影片於2017年2月1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豆瓣53萬人參與點評獲得8.4的高評分。

《愛樂之城》無疑是近幾年為數不多的現象級電影,它的風格偏向冷門的歌舞片,就是如此冷門的風格使它獲得了就是如此冷門的風格使它獲得了第74屆美國金球獎獲得了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愛樂之城》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洛杉磯的追夢故事,兩位追夢主人公米婭和塞巴斯汀在洛杉磯相遇相識,米婭希望可以完成一次不被打斷的試鏡能夠順利成為演員,塞巴斯汀對傳統爵士樂情有獨鍾,渴望開一家爵士樂俱樂部。懷著各自夢想的兩個人,在充滿未知的洛杉磯相遇,他們彼此吸引並陷入愛河。

很多人在看《愛樂之城》的時候,看到的是愛情,但於我而言,我看到的是夢想之路的選擇。電影中的男女主角,他們分別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追夢人,他們有一樣的追夢熱情,卻有不同的追夢路程,在兩個不同主義的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夢想並不是只有一條路走到黑的執拗才可以成功的,也許還有另一種方式哦。

米婭:理想主義的追夢者

在電影中米婭和塞巴斯汀有圍繞著夢想進行過一次爭吵,在米婭看來塞巴斯汀因為金錢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開始在乎別人喜歡什麼,做別人喜歡做的事情,並沒有一直堅持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對他感到很失望,而塞巴斯汀則表示,他考慮的是雙方的未來,他必須要有穩定的收入才能更好的把握兩人的未來,以及實現自己的夢想。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可以從這看出,米婭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夢想,所以當塞巴斯汀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向現實低頭的時候,米婭感到很傷心,甚至一直想要勸說賽巴斯汀能夠回想起自己的夢想,堅持在夢想的路上前行。

要知道米婭對夢想有著過分的執拗和堅持,儘管在她因為自己自導自演的獨角戲沒有被人認可,想要放棄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拉著她,她都會鼓起勇氣再次回到自己的夢想中。

在電影中米婭曾自述自己只念了兩年的大學,為了追演員夢,她隻身一人前往洛杉磯,在六年裡面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鏡失敗,在塞巴斯汀找她去面試的時候,米婭崩潰傾訴自己過去六年裡的失敗,並開始對自己的演員夢失望,她開始覺得於她而言,演戲就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夢想了。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但是我們可以從米婭對自己夢想的執拗看出,她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對於自己的相信的事物會抱著過分的毅力堅持去做,他們是不會相信生活和世界就是這樣了。不管自己認可的東西是別人眼中的好,還是壞。

他們甚至會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做些什麼,甚至也願意去犧牲什麼。例如米婭,為了實現自己的演員夢想,不惜輟學,前往洛杉磯,在六年的時間裡面不斷地試鏡,渴望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熒幕中的主角。即使現在她所做出的一切都看不到所謂的成效,即使時間的複利遲遲未來,但她也不會停下對自己夢想的嚮往。

如同保羅·柯艾略說的:“我想繼續做個瘋子,按照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其他人希望的方式生活。”

所以當賽巴斯汀來找她重新試鏡的時候,她雖然猶豫了,但還是踏上了試鏡的路程,並用自己積累了六年的演技征服了選角導演,得到了一張實現夢想的門票,踏上了影視女主角之路。

賽巴斯汀:現實主義的追夢者


當熱愛爵士樂的塞巴斯汀遇見對爵士樂有偏見的米婭時,他帶著米婭進入一個爵士酒館希望打破米婭的偏見,並對米婭表露自己的夢想:開一家爵士俱樂部。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但是這個夢想卻被米婭的媽媽打擊到了,某天米婭和媽媽打電話,期間問到了塞巴斯汀的問題,作為父母,兒女的生活狀況總是一件心頭大事,所以當米婭袒露塞巴斯汀的現狀時,米婭的媽媽很是擔心,為了不傷害塞巴斯汀的自尊,米婭特意迴避他躲起來和媽媽聊天,但這通電話始終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把塞巴斯汀堅持夢想的決心壓垮,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約翰帕克在《雨中的3分58秒》中說道:“或許我們都是為了夢想,不惜一切代價去追尋的瘋子,但當你親身體驗後,才會知道人的靈魂可以承受多少東西。”

塞巴斯汀思考了自己和米婭的未來,最終還是承受不住現實的壓力,所以他放棄了自己熱愛的古典爵士樂,轉戰現代爵士,儘管他實現夢想的過程不如米婭一樣一條路走到黑,但他依舊在電影的最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其實塞巴斯汀體現的是另一種現實主義追夢人的象徵,他們認為生活才是最實際的東西,現實中的一切才是最真實的,夢想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結果,只要能夠達成結果,實現的過程可以不完美,也可以不充滿理想化,他們會以最實際的條件和方法達到想要的結果為目的。

如同塞巴斯汀暫時放棄了開俱樂部的想法,跟隨樂隊一起靠著流行、大家喜歡的音樂賺到了一筆足夠開設一傢俱樂部的錢,而後成為了俱樂部的老闆,不再去做任何他不喜歡的事情,其實塞巴斯汀也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只不過不是和米婭一樣執拗的在一條路上走,而是找到了另外一條曲線成夢的一條路。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條條道路通羅馬,堅持一條路可以走到羅馬,沒準另一條路也是可以的。

達米恩·查澤雷: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融合的追夢者


其實這部《愛樂之城》的靈感來源於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的親身經歷。

在電影中,米婭曾投身演藝事業六年慘被拒絕,而達米恩在洛杉磯追電影夢的時候也被拒絕了六年。在這六年間他不斷的寫劇本然後找投資商都被拒絕,如同電影裡的米婭一樣,“六年了,我不能再繼續了。”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在追夢的時候達米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在夢想中他也曾崩潰,想要放棄,他的這些想法在另一部電影《爆裂鼓手》中可以看到,這部電影當他寫好之後,放在他那裡封存了一年多。

在這部電影有很多素材來源於達米恩的一些真實經歷,很多時候他害怕讓別人發現劇本中那個崩潰邊緣掙扎的男主人公其實就是他自己的投射,這次他把自己曾經的經歷放在了“米婭”身上。這部《愛樂之城》讓達米恩在30多歲就拿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在別人看來,他整個人生應該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了達米恩生命中那必不可少的被拒絕與失落的六年。從小就酷愛歌舞片的他,在2010年左右就寫出了《愛樂之城》的雛形,但是歌舞片在好萊塢已經沉寂已久了,這使得找投資變得十分困難,畢竟上一次的熱潮還是十幾年前的《紅磨坊》和《芝加哥》掀起的,投資歌舞片的風險相當之大,而查澤雷那時還名不見經轉。

當初的迷茫、崩潰無不充斥著達米恩的生活,其實在很多電影導演的自傳中我們都可以瞭解到很多電影大師的從業生涯中學會了堅持自我的一切,但很多時候,他們也會需要學會放棄的一些自己堅持的東西,但這並不是意味著要放棄一切,而是曲線救國式的放棄。

同時,達米恩·查澤雷也成為了一個現實主義者,開始成熟的看待自己的夢想,會選擇性的放棄一點,但仍會在夢想的路上堅持前行。

那個天生沒手沒腳的勵志演說家尼克•胡哲說過,你不能放棄夢想,但是可以改變方向。

如同男主角塞巴斯汀面對自己的夢想的抉擇時,他是放棄了一段時間,但並沒有全部放棄,曲線救國式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愛樂之城》實質上是講述了美國年輕人“西漂”的故事,這也正是導演在洛杉磯打拼多年的情感共鳴。

《愛樂之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達米恩·查澤雷這樣評價自己: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死心塌地地去追求某個目標或夢想,直到它實現為止,即使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實現。我和‘夢想家’是有共鳴的。我想借別的人、別的故事來表達自己。

顧城曾說過一句話:有些路看起來很近,可是走下去卻很遠的,缺少耐心的人永遠走不到頭。

在好萊塢每個人都有做夢並且實現夢想的權利,在那裡誕生了很多追夢人,但是堅持下來的並不多,畢竟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而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就可以成為發光的寶石。

結語

保羅·戈埃羅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裡說過: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忙。


《愛樂之城》是達米恩拍給每一位追夢者的一部電影,他曾和每一個追夢者一樣在追夢的路上不斷遭遇拒絕,不斷爬起前行。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勇敢追夢,他將自己的故事拍進這部電影,默默地給每一位追夢者加油打氣。追夢的路上會有很多米婭和賽巴斯汀,更會有很多不同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衝突,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都要記住自己的夢想,即使過程不完美,也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