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為什麼不飛過去“取經”?

vvvWtsue


遊戲設定,“飛”過去的不算。並且他也不會飛,但是隨著科技發展,人類以後會不會直接“飛”過去呢?比方說,可以通過遠程互聯,以及相應設備,達到《頭號玩家》裡的水平。遠方的你可以穿戴一個智能感應設備,隨心所欲地“飛”到遠方和異地戀人完成身體上的親密動作。而不再是隻用“心猿”去跑來跑去。

以上純屬個人幻想,下面就問題說說自己的感想。

《西遊記》其實就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一生的寫照。我們每個人都在完成自己的“西遊記”

孫悟空就是我們的心。或者說,他是我們心的使者。因為他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師從須菩提。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的象徵。只有心才可以“十萬八千里”,只有心才可以“七十二般變化”,也只有心才能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

而豬八戒和沙僧,就是我們的“本我”,我們的生理慾望。唐僧,是我們“社會人”的角色。

我們每個人,都如唐僧師傅一樣,每天都是道貌岸然,一本正經,完成我們的社會使命。我們在外面,不都裝成唐僧的模樣嗎?然而,回到家,迴歸自我,真正的我們是豬八戒,是沙僧。我們喜歡美食,喜歡享受,喜愛美色......

但是我們在人前,總要學著唐僧師傅的樣子,得好好唸經。因為,時間是無法跨越的,必須慢慢地走向西天。看人這一生不都是這樣嗎?只有心才可以穿越三界。我們的心是自由的,但是確實虛妄的,只有跟隨唐僧師傅一步一步地走向西天。

萬物皆佛,眾生皆佛,擔當即佛

《西遊記》只想告訴世人,西天並沒有什麼“真經”,只有無字天書。一路走來,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才是“真經”!

我們都是“取經人”。每天的生活擔當,就是取經。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人都有佛性。所謂修佛,並不是一定要剃度,出家,唸經吃齋。坦然接受生活,承受擔當生活裡的苦難就是在修佛。

一部《西遊記》就是一個人的一生的修行。要經過多少苦難才到達彼岸,卻發現,取的是無字經書。人生是沒有一個最終意義的,所有的意義都藏在日常之中,在妖怪洞,在女兒國,在火焰山,在通天河......

由此,不能“飛”,只能一路奔湧......


老李非刀


唐僧是肉體凡夫,父親被強盜殺害,出生時就受強盜威脅,母親將其置於木板上,放入河中,隨波逐流,被淨土寺和尚收養。他從小生活在寺院中,在晨鐘暮鼓和香菸繚繞中長大成人,一直受著良好的薰陶。唐僧走上了出家從僧的道路,在承擔如來家業:上從佛道,下化眾生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世界上聞名遐邇,留芳千古。

佛是覺悟的智者。釋迦牟尼創造的:佛教認為,世上並不存在創世主,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萬法皆遵循著因果規律,佛法認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規律,就算是佛菩薩也無法改變。

佛教認為,世上並不存在創世主,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萬法皆遵循著因果規律,佛法認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規律,就算是佛菩薩也無法改變。

“苦、集、滅、道”是佛教中心思想的四聖諦,緣起性空是佛法四聖諦的哲學支持。“一切唯心造”指的是:“謂一切的物境,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言行舉止皆“心”為主宰,一切果報皆由心的主宰造業,所感得的業果。

《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切道理,都是唯心所現。三世一切佛,也是唯心所現。因此,如能真實現觀法界本為真心所造,能現觀此真心出生萬法的微妙運作。

唐僧去西天取經時,在佛法中已有很深的修為,是了知“三世一切佛”的人,也已經是明心見性的人,是進入初地的菩薩。而這個“真心”,是“三世一切佛”賴以成佛的根本,是佛法第一義。若無此真心,取到“三藏十二部經典”又有何意義?

所以,去西天取經,唐僧雖不能飛,但有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能帶他飛。但唐僧不會藉助外力,走此捷勁去取經的。正因為有唐僧一顆堅定不移的真心,帶領弟子披荊斬棘,降妖除魔,生死搏鬥,歷盡九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讓後人獲福無量,為佛教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僧最終圓滿成為旃檀功德佛。頂禮膜拜旃檀功德佛。


心如蓮花173349538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你這個問題提的好,給我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按說西遊我也讀了好幾遍,又是看著電視劇長大,卻愣是沒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啥我就沒想到呢?

人與人的確是存在著差距。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唐僧不缺乏飛過去的條件。因為有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隨便變身一個飛機什麼的就去了西天,還有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正好是去大雷音寺的路程。背上唐僧一個來回分分鐘的事情。

如果這樣的話,唐僧只要有一個孫悟空就萬事大吉了。那麼白龍馬就會被按時在秋後問斬,豬八戒如願的做了高老莊的女婿,沙僧在通天河做妖為非作歹。西去路上等待著唐僧解救的苦難人們,也只能是暗無天日了。

當年楊潔導演與劇組,也沒必要跋山涉水歷經那麼多年,去拍攝經典的西遊了。吊上威亞讓六小齡童揹著遲重瑞,刷的一下就game over了。何必吃苦受累付諸那麼多心血與生命。

或許是楊潔導演與我一樣,也沒有想到讓唐僧飛過去吧。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想法,不僅違背了西遊真正傳遞的主題,也不合乎大道邏輯。擁有豐富的想象當然是好事,但凡事都有前提,在尊重這個前提下才可以天馬行空。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作品涵蓋的內容極其廣泛,其中向人們傳達的道理也各有各的體會。如同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之所以,被稱作經典的價值與意義。

總得一個大方向就是告訴人們,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路途中充滿了艱辛與曲折,只有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正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從原著的角度分析,取經是如來一手策劃的項目,南海觀音是執行總監。唐僧因自身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這個取經項目中奪得競標,成為施工的總負責人。於是親自招募和組建團隊,因為觀音是頂頭上司,安排過來的人自然要錄用。這便有了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與沙悟淨。

這個取經項目有孫悟空與唐僧,倒也可以完成,不過一定會是個劣質的豆腐渣工程。縱然孫悟空有過大鬧天宮的履歷,然畢竟是出身花果山的野套路。而取經項目是政府性質的正規工程,孫悟空缺乏這樣的經驗。即使唐僧有緊箍咒的規章制度,然僅憑這個約束是遠遠不夠的。

取經項目的搭建前提,是需要純手工製作的一磚一瓦,絕不允許有絲毫參雜參假。孫悟空帶著唐僧飛到靈山,屬於違反使用機械設備的硬性規定,不僅要受到處罰,就是飛過去也通不過審核。

這條規定孫悟空進團的時候就知道了,當初也因為這個原因向觀音反應過,說騰不得雲駕不得霧幾時能到西天。還當面提出了退團的要求,最後觀音承諾項目竣工後,給予正果金身的獎勵才同意留下來。

唐僧儘管根正苗紅,平日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佛經書,理論豐富但人生經歷的太少。讓其嗖的一下飛過去,反而是害了他,在日後理論的解讀上,也註定會產生侷限性。

只有親身一步一個腳印的經歷,才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於參禪佛理普度眾生有益無害,過後會有一個新的認知,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與境界。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五行山下孫悟空被壓了五百年,經觀音點化第一個進了項目團隊。囚禁期間雖說磨練了不少心性,但本質上還是野氣十足。工程快速完工他求之不得,所以帶著唐僧飛到靈山去取經,悟空當然願意,但項目偏偏有不能使用機械的規定。

可這個規定對於剛出獄的悟空,也是一種監督與考驗。從開始的不服從管教,到最後比唐僧還有覺悟。因此,也是一個迴歸社會後的成長與改變過程。不論沒出過門的唐僧還是遊遍三山五嶽的悟空,他們都需要這個一步一個腳印的過程。

一個太慢,一個太快,兩權相害取其輕,所以綜合下來,步行是最恰當的選擇。這樣既不違反規章制度,也符合他們共同的利益。

人生中,每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沒有所謂的捷徑。不經歷一番風雨怎麼能見彩虹,付出才會得到回報,也只有這樣的回報才更加真實。

好比我們寫文章,只有真情實感付諸心血才能寫出讓人共鳴的文字。而一味追求辭藻的華麗,抑或是搬運摘抄他人,即使再高的閱讀量也會黯然失色,心裡也很難產生,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激動與喜悅。

所有取得的榮譽與成績,如果不是憑藉個人的能力,而是依靠關係門路,就算你把全世界的獎盃捧到手,也不會得到他人由衷的稱讚與認可。你身上會永遠揹著,一個讓人懷疑與指責的標籤,直到你自己感覺到羞恥與無地自容。

取經、作文、做人做事,世事固然紛繁複雜,然天下的道理是想通的。

同理,唐僧如果飛過去,輕而易舉的取到了經書,那這真經也喪失了真經的價值,沒有價值的真經,如何普渡東土眾生。一個缺乏閱歷的高僧又怎麼解讀真經呢?

如來都說了,經不可輕傳,既然這樣又如何能輕取呢?

你說呢?

大家好,我是

一個熱愛讀書喜歡碼字的人,歡迎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交流學習。我在頭條等你,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