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一叶知秋,在老家农村杀了芝麻、刨花生。当芝麻入袋、花生晒干,距离秋收掰苞谷(玉米)也就不远了。刚进入9月中旬,已经有农民进地掰苞谷了。邻居大叔见到,说:“恁捉急(着急)干啥哩。”掰苞谷的大伯回答:“这一小块苞谷淹了,你看,苞谷杆子都淹死了,苞谷穗都垂下头咧。再不掰,地里的老鼠该糟蹋了。”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站在路边,向远处眺望,满眼都是即将丰收的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偶尔看到成小片的,泛着金黄色的,那是将要收割的黄豆地。从记事开始,在我的印象中,每年收苞谷都是永远的痛,那不是一般的累。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庄稼地,每年的夏秋,除了种一些诸如芝麻、红薯、大豆、花生等小籽经济作物,供一家人吃外,大块地种的全是苞谷。那时候,我们家差不多十亩地,玉米地一般在7亩左右。我家的庄稼地分为三块:一块就斜尖,不足一亩地,另一块康家坟大概有3亩的左右,最远的要数大洼地五六亩。特别是大洼地,比较长,从地这头到那头约1千米。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记得每年收秋,去大洼地掰玉米,一家人都要起个大早,(四点半起床,5点吃点早饭,5点半到大洼地里。之所以这么早,就是为了趁早上凉快,让人少受点热,掰苞谷的效率提高。从地头每人把两垄。一开始,大家齐头并进。也就是过半个小时左右,谁手头快,谁掰苞谷效率高,就能见分晓。在掰苞谷这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妇女的手头比男人快。每一家不管是岁数大的婶子大娘,还是岁数小的诸如堂妹、嫂子,几乎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远远的把家里的男人们甩在后面。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特别是我大伯(大爷),掰玉米那个墨迹啊,一会儿吸烟,一会儿跟别人唠嗑呢。大娘掰到头,又回来碰见他了,他还在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掰着。大娘就会毫不客气的斥责他:“恁么大个人,掰苞谷还不胜(如一个小孩。一会儿,俺掰到头回家吃饭。你自己在这里掰吧。”说完,目光掠过大伯掰过去的玉米秆,几步跨过来,唰唰两下,把大伯没看到的苞谷掰下来,狠狠的说道:“掰的这么慢,还卯(落)的不少。”大伯回头看看,脸不红心不跳,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该怎么掰还怎么掰。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不过,说实在的,其实,和那些女人相比,我的干活效率也不高,但和大伯相比,我的速度也非常快。好不容易,两垄苞谷掰到头,大半天也过去了。临近中午时,家里的女人们都提前回家做中午饭,留下来的男人要再一次钻进玉米地里,把掰下来的玉米,一个一个装进蛇皮袋里,还要扛到就地开辟的,拖拉机可以通行的过道边。收玉米的时候,虽然已是秋天,到了中午还是特别热,汗水早已浸透身上的衣服,暴露在外脸和手还要忍受着玉米叶子的刮蹭,和着汗水,皮肤吱吱啦啦的疼。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终于凑够了一大车的袋装玉米,父亲开着带车斗的拖拉机过来,哥哥和我还要紧跟着拖拉机,把握好时机把一袋袋的玉米装上车。稍微慢一点,拖拉机开过去了,你就要扛着玉米袋子紧赶慢赶在下一个节点,把玉米袋子放进车斗里。干了大半天干活,除了口渴喝点水,一上午没吃东西,又饥又饿,累的身上没有一点力气。即使这样,我们还要扛着成袋的玉米撵着车,装玉米。要知道,那一蛇皮袋玉米至少也有四五十斤重。有好几次,我的眼前一黑,头晕目眩,差一点没有栽倒在地。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终于装满了一车玉米,用绳子撒好车。父亲跳到拖拉机上示意我坐拖拉机回家。我真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爬上去的。哥哥骑自行车紧随其后回家。大洼地距离家里并不远,也就是20多分钟,拖拉机到家了。如果赶上饭还没有做好,父亲就会说,先吃点东西喝点茶,垫垫肚子,吃饭之后卸苞谷。简单吃点喝点,也就是10分钟,我们父子三个开始卸车上的玉米袋子。吃东西时稍微缓过一下,身体恢复了一下,顿时觉得力气又来了。那时候,我们家主房是平方,房顶空旷,可以把玉米扛上去,或者用自制的小吊机吊上去,摊开晾晒。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卸完一车的玉米,母亲也做好饭了。我们父子三个从房顶下来,简单的洗把脸,拿起碗筷盛饭狼吞虎咽起来。秋收的中午,农家最好的饭就是捞面条。饭菜凉热适中,吃起来清爽,下饭。干过苦活累活的人,最能吃。我一顿能吃三大碗,的确是太饿了,吃啥都香。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边吃饭,边看着电视,关注着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以便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农活。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吃完饭之后,在家也就是半个小时,父亲开始催促,下午又该下地掰苞谷了。辛苦一下午,这块地的苞谷基本上就能掰弯完。由于叔伯婶娘的地块都在大洼地,而且是几家的地紧挨着呢。如果谁家先掰完了,婶娘、堂哥、堂妹堂弟就会主动过来帮助没有掰完的人家,把剩余的都掰完。大家原本就是一大家子人,你帮我来,我帮你。我很享受这样的一家人的氛围,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家,儿女,可我们一大家子之间没有疏远,和睦相处,还是那么亲。像我们这样的一大家子人团结和睦共克时艰的,越来越少了。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一大块地的苞谷收回家,并不意味着活干完了。吃过晚饭,一家人还要坐在挂有灯光的玉米堆边,把带有玉米棒外衣的玉米扒成光溜溜的,这样有助于晾晒。一干又是半夜,真不知道父辈们为啥干劲十足,难道他们干一天地里的活不累?可我从未见过父母叫过苦喊过累。干了一天的活,像我和个哥哥十几岁的孩子,刚上初中,吃不消这种累,即使父母的命令,坐在玉米堆旁在扒玉米棒子的外衣,可是眼睛不争气,打起来瞌睡来,眼睛不做活,双手就慢下来了。父亲总是一惊一乍的,我一个趔趄,从凳子上摔下来,头脑顿时清醒了,迷离的眼睛看着他们在笑话我。还是母亲心疼孩子,说,瞌睡了赶紧睡去吧。得到母亲的允许,已是晚上十点半,什么洗脸刷牙都免了,上床倒头就睡,一睡到天亮。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第二天,一大早,就被父亲叫醒,又要开始一天的地里干活。有人会问,苞谷都收完了地里还有啥活呢?其实地里的活还多着,例如拿着镢头,砍苞谷秸秆,捆苞谷秸秆、再一车一车运回家垛起来,以后可以烧火做饭

据父辈讲,他们最初种苞谷时,由于没有机械运输工具,苞谷掰完用架子车拉回家。苞谷棒子扒完外衣,还要留几片外衣,不可以编成玉米串,悬挂在院子内的墙上晾晒。那时的秋收,时间长,不管掰、运、抬、扛剥,完全靠人工。如果赶上下雨天,架子车进不了地,就像大洼地那么长的地块,装好的玉米袋子是要从地里扛到地头装上车的。可以想象有多累了。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进入21世纪,老家才有玉米收割机,可是由于价格太贵,农民承受不起,收割机没有普及开来,人们还是采用工人掰苞谷。大概进入2011年前后,玉米收割机开始再老家的庄稼地使用起来,人们逐渐接受了玉米收割机收一亩60元的价格。从那时起,秋收,掰苞谷的少了。再后来,种庄稼不挣钱,许多农民开始放弃玉米种植,改种大豆了。虽然大豆产量低,但秋收省劲多了。收秋,在外打工的人们,可以不用回来收庄稼,安心赚钱了。只要大豆成熟了,家庭妇女,叫来一台收割机,一个两个小时就能收完。如果碰上收购大豆的贩子,价格合适,不用往家拉,在地头直接就可以拿大豆换成钱。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如今,又是一年秋收到。按照往年这个时候,掰苞谷就开始了。现在大家都不着急。种玉米的等收割机来,种黄豆的也在等收割机呢。父辈那一代人,还能种庄稼收秋的,只剩下三叔和四叔了。大伯大娘已经年过70岁了,干不动了,把庄稼地转交给本家女婿种着。父亲已经不再有8年。而三叔和四叔改种黄豆有二三年了。家里的缺少劳动力,年轻人都去附近工厂上班赚钱,自己年事已高,也干不动了,只好种省劲的大豆了。现如今的秋收,由于机械化水平提高,大大缩短了秋收的时间,一个玉米棒子,从掰到成粒都是机械化,人们也不用在那么辛苦的,靠人工一遍又一遍的摩挲玉米了。

从手掰肩扛车拉到机收车运地头换钱。你经历过哪些秋收模式?

9月中旬,河南自南向北进入秋收季节,你们那里开始收秋了?一辆玉米收割机轰隆隆从身旁驶过,我仿佛闻到了秋收的气息,过不了多久,整个田野村庄又要开始忙碌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