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飯煲深入細分領域,健康型產品還需求穩

轉眼2020年已過去大半,這半年多家電行業可謂負重前行,但與傳統大家電集體遇冷相比,電飯煲等小家電依然保持了較高熱度。這一方面與"懶人經濟"以及電商助力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頭部品牌在電飯煲細分領域的開拓有關,諸如IH電飯煲、低糖電飯煲等新品類的出現,也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筆者對低糖電飯煲一直很感興趣。米飯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重要主食,但與此同時,大米也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食物,容易引發血糖水平升高。可以說,低糖電飯煲的誕生,正是讓習慣"吃飯"的中國人,在儘可能少地改變飲食習慣的同時,更有效地降低血糖異常帶來的健康風險。

電飯煲深入細分領域,健康型產品還需求穩

事實上,血糖問題早已在國內引起廣泛重視。有調查顯示,我國2013年糖尿病患者已經突破1億人,成年人當中糖尿病前期患者高達50.1%,差不多每2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前"也意味著,這部分人群急需通過管理生活方式逆轉亞健康的狀況。除此之外,孕期媽媽面臨的妊娠糖尿病;城市減脂、健身人群對控糖的需要,都成為低糖電飯煲的潛在用戶人群。

洞察到這方面需求後,"低糖電飯煲"的熱度開始不斷攀升,美的、九陽、蘇泊爾等品牌紛紛向這一細分領域進軍。儘管低糖電飯煲崛起的勢頭迅猛,但筆者認為,此類產品不同於普通的廚房電器,其"降糖""控糖"的核心利益點,與使用人群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這也意味著,低糖電飯煲作為新品類,更需要嚴格且標準化的監管。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品牌在宣傳中甚至打出"敞開吃,血糖不升高"的口號,筆者不禁擔心,這是否會給消費者帶來誤導?昔日一些家電品牌也曾標榜過"一晚1度電""無風感"等,就算真的存在誇大成分,尚不至於危機到用戶健康。

但低糖電飯煲畢竟關乎高血糖人士的切身健康,一些品牌所承諾的效果並沒有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鑑定報告或證書做技術支撐,而且"低糖"米飯本身也不能作為"降血糖"的主要方式,更不能取代有關藥物的作用。誇大宣傳和恐嚇式營銷,很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某些電飯煲具有"降血糖"的功能。事實上,不少宣傳存在著功能指標與參照對象不明確、與測試結果不一致等現象。

2019年以來,家電市場集體失速,小家電市場的表現也難稱理想,而電飯煲在逆流之下依然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歸功於新產品、新技術所帶來的拉動作用。從長遠看,對IH電飯煲、低糖電飯煲等細分領域的深研,無疑為電飯煲行業發展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但若想實現長期、穩定發展,還需企業、行業多方面共同努力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