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神近妖的孔明 七年间六出祁山为何无功而终?(下)

似神近妖的孔明 七年间六出祁山为何无功而终?(下)

从上篇文字可以看出,“天意”归魏,外加西蜀在刘备去世后,国势的日渐衰微,是伐魏无功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建兴三年,建宁太守雍闿结盟南蛮王孟获造反,便是西蜀各种政治势力在刘备死后暗流涌动、矛盾频出的侧面体现。

最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也有其直接原因,那就是遇到了匹敌的对手——司马懿!也就是说,司马懿是阻挡诸葛亮伐魏的直接障碍。

伐魏失败的直接原因:遇到势均力敌的司马懿

司马懿和孔明第一次正式对接,是在曹丕死后,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申请守卫西凉。孔明听说此事后大惊:

“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于是,他采用马稷的策略,使用反间计使曹叡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计成之后诸葛亮大喜:

“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

一出祁山,司马懿粉碎孟达阴谋、夺得街亭

随后,他立即上表刘蝉,一出祁山。当魏主曹叡先后派遣夏侯楙和曹真帅兵迎击时,魏军损兵折将屡屡失利,最后夏侯楙兵败逃窜羌中、曹真首战便连折两位先锋。

此时,西蜀取得了六出祁山中的最大胜利:夺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捷报频传,诸葛亮心情大好。

书中说:“却说孔明自出师以来,累获全胜,心中甚喜”。

然而当司马懿复职被任命为平西都督后,战局立刻发生了变化。他甩给诸葛亮的第一个杀威棒,就是粉碎孟达反叛,化解了洛阳和长安的险情。

事情经过如下,曹叡恢复司马懿官职后,遂驾临长安与他相见。此时,孟达打算约诸葛亮分兵两路,攻取洛阳和长安。

孟达是何人呢?

他原本是蜀将,在襄樊之战时因挑拨刘封不救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触怒了刘备。孟达畏罪投奔曹魏并得到曹丕重用,却遭到朝臣的嫉妒和攻击。

孟达便写信给孔明,打算反魏归蜀。并约定让孔明取长安,自己取洛阳:

“就彼举事,径取洛阳:丞相取长安,两京大定矣。”

洛阳和长安作为曹魏重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何况曹叡此刻还驾临长安。所以接到孟达的密信后,孔明大喜。

但听说司马懿重掌兵权后,他随之大惊:

“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司马懿断定情况危急,立机派徐晃日夜兼程到达新城并斩杀孟达

“孟达一举,两京休矣!此贼必通谋诸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

杀死孟达解除两京危机后,司马懿得到了曹叡的肯定和嘉奖:

“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休矣!”

曹叡因此还授予司马懿特权:

“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

随后司马懿举荐张郃为先锋,随同破蜀。此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晓得:街亭和柳城相继失守,诸葛亮迫不得已在西城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大戏”。

天水三郡得而又失,一出祁山宣告失败!诸葛亮只得回军汉中,并挥泪斩马骥、自降为右将军。

二出祁山郝昭死守陈仓,孔明无功而返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会效仿韩信“暗度陈仓”,便举荐了身长九尺、猿臂善射,且深有谋略的将领郝昭守卫陈仓。

蜀兵到时,“陈仓口已筑起一城,深沟高垒、遍排鹿角,十分谨严”,军马攻城二十余日无计可施。

司马懿还料定蜀军没有攻下陈仓必然运粮困难,一旦粮食奇缺必会速战速决,就嘱咐曹真坚守不战:

“切不可战,务在谨守,只待蜀军退去,方才击之”。

所以98回里正当两军对峙时,郭淮评价司马懿说:“此言深识诸葛亮用兵之法,久后能御蜀兵者,必仲达也!”郭淮对司马懿的评价果然精准,因为他的策略确实奏效。

魏军闭门不出,诸葛亮无可奈何。他在设计杀死了费耀和王双二将,小胜两场后,终因粮尽而不得不乘胜退兵:

“吾兵无粮,利在急战......今乘魏兵新败,不敢正视蜀兵,便可出其不意,乘机退去。”

这印证了司马懿的预测:“吾军胜,蜀兵必不便去;若吾军败,蜀兵必即去矣。”二出祁山一无所获!

三出祁山仅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 ,张苞病逝后孔明伤感因病撤军

诸葛亮三出祁山时,首先做的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建议刘蝉约定东吴兴师伐魏,目的就是调走司马懿:“可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

对此,东吴都督陆逊表示,这只是诸葛亮应对司马懿的计策,所以打算出兵观望:“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

令人称奇的是,司马懿对形势洞若观火!他明确告诉曹叡,吴国只是观望不必在意,只需防备西蜀:

“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耳。陛下不必防吴,只须防蜀。”

此后,孔明趁陈仓守将郝昭病危时突袭攻下了陈仓城,三出祁山。并派遣姜维和王平分兵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

“彼意疑我取雍、郿二处,必以兵拒守;吾观阴平、武都二郡,与汉连接,若得此城,亦可分魏兵之势。”

但司马懿立刻料到并将计就计:“吾自差人与孔明交战。汝二人急从小路去救二郡,却掩在蜀兵之后,彼必自乱矣。”

而司马懿的计谋也被诸葛亮识破,他随即派张苞、关兴大败魏军。此后,司马懿再败一场后,坚守不出。

二人的这次较量可谓是你一拳我一脚,有招拆招、步步紧逼,颇为精彩!

正当战况陷入僵局时,张苞病逝的消息传来,诸葛亮一病不起,只好再次退兵!


四处岐山因司马懿使反间计,孔明被后主调回

待到四出祁山时,孔明打算出兵斜谷夺取祁山:“司马懿善能用兵,今军退必有埋伏。吾若追之,正中其计。不如纵他远去,吾却分兵径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

结果,司马懿料定了诸葛亮的出兵路线。他笃信地和曹真打赌:“吾料孔明必从两谷而来。吾与子丹各守一谷口,十日为期。若无蜀兵来,我面涂红粉,身穿女衣,来营中伏罪。”

于是魏军分兵两路,曹真引兵屯于祁山西面的斜谷口;司马懿引军屯于祁山之东的箕谷口。但是曹真心中不信司马懿的猜测,只想着静守十日无事后,要好好地羞一羞司马懿。

结果蜀兵从天而降,曹真大败险些遭擒。幸亏司马懿赶到,曹真因羞惭而一病不起,随后又被诸葛亮一封信活活气死。

曹真死后,司马懿和诸葛亮首次直面对垒。当败于诸葛亮的八卦阵后,魏军再次坚守不出。直到司马懿利用投降的蜀将苟安巧使反间计,使诸葛亮被刘蝉调回,四处祁山也到此终止!


五出祁山时孔明因李严的假告急书而终止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虽然用三路伏兵迷惑魏军,并在卤城大败司马懿、在剑阁和木门道伏兵射杀曹魏名将张郃,但孔明的策略也基本都被司马懿猜到

期间司马懿料定蜀军要偷割陇西小麦,便提前作了安排:“今孔明长驱大进,必将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汝可结营守祁山,吾与郭淮巡略天水诸郡,以防蜀兵割麦。”

当孔明听说:“司马懿引兵在此”时,大惊:“此人预知吾来割麦也!”后来张郃在木门道被孔明射杀,也是不听司马懿的劝告。

由此可见司马懿对孔明的了解,这在后来六出祁山时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五出祁山的最后结局是:蜀将李严写了一封假告急书,谎称“东吴兴兵寇川”,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五出祁山中途废止。


六出祁山时败绩,孔明在无可奈何中病逝

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打算明取北原,暗攻渭滨:

“吾今虚攻北原,却暗取渭滨。我夤夜只攻北原,司马懿必引兵来救。彼若少败,我把后军先渡过岸去,然后把前军下于筏中。顺水取浮桥放火烧断,以攻其后。吾自引一军去取前营之门。若得渭水之南,则进兵不难矣。”

对此司马懿已经预料到

“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

他随即针对孔明布兵情况逐一部署各路人马:安排夏侯霸、夏侯威在渭水南山中,等待蜀兵;派遣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

安排郭淮、孙礼等蜀兵暗渡渭水时,半路伏击、诈败而以弓弩射击。

由于司马懿的安排部署,蜀军大败:魏延、马岱奋力杀出,蜀兵多半落于水中;吴班来烧浮桥时,中箭落水而死,余军跳水逃命;

王平、张嶷,不知北原兵败,直奔到魏营被魏兵抄在背后一齐杀来,蜀兵折伤大半。

最后等孔明收聚败兵回到祁山大寨时,军马折损万余人,心中忧闷不已。此后,司马懿派秦朗诈降,被孔明识破并大败后,魏军再次闭关不出。

再之后,司马懿被诸将“请战”呼声怂恿而出兵,结果在北原和上方谷再败两次险些丧命。遂下令:“诸将如再言出战者斩!”

天命不可违!最终,诸葛亮带病出寨、遍观各营后,长叹: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遂怀愁抱恨、逝于五丈原......


孔明和司马懿的谋略 谁更胜一筹?

以上就是六出祁山的全过程,也是司马懿和孔明斗智斗勇、拉锯式博弈的始末。

虽然蜀中谚语说:“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虽然司马懿多次仰天长叹:

“孔明有神出鬼没之机、孔明多谋、孔明智在吾,吾不如孔明也!”

但是不可否认,司马懿着实是可以和诸葛亮匹敌的强硬对手,并成为诸葛亮伐魏的巨大障碍。

正如,郭淮和孙礼在救武都、阴路上的对话:“仲达比孔明如何?”孙礼说:“孔明胜仲达多矣。”

郭淮则认为:

“孔明虽胜,此一计足显仲达有过人之智。”

而司马懿也确实是当世奇才,他善于用兵而又能谨慎应对诸葛亮,在多次大败后都头脑清醒地坚持根本战略:“坚守勿出,彼久必自变。”

从而与诸葛亮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拱卫了魏国的安全。他的胸怀和气度,也非常人可以企及。

比如,虽然孔明能先后气死周瑜和曹真、骂死王朗,但他最后面对司马懿时,真是无计可施。

比如,当司马懿“坚守不出战”,诸葛亮数次“令人搦战”无济于事时,便派人送去一封信和一身女人的衣服羞辱他。虽然曹魏“众将不忿”!但司马懿不露声色地收下衣服和信件: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孔明视我为妇人耶!”。

然后拉家常地询问完使者关于孔明的日常生活情况后,依旧不出战:“懿受之不战”。蜀军使者回到五丈原把经过告诉了孔明:

“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孔明听说后叹息不已:

“彼深知我也!”可见司马懿的才能和胸怀非同一般!

现在回溯前文,我们才会理解:诸葛亮要在一出祁山前实施“反间计”罢司马懿的官、两次写信让东吴联手伐魏企图调离司马懿;才会在六出祁山期间听说“吴兵无功而退”时长叹一声昏倒于地。


似神近妖的孔明 七年间六出祁山为何无功而终?(下)

因为,司马懿成了横亘在蜀军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被罗贯中塑造得近乎为“妖”的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很是有些力不从心!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六出祁山未果的评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关于的几大失误

因而,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伐魏时的过错,作者在书中有几次明显的表露。

一是对马谡的错误认识。关于马谡,刘备在临终前给诸葛亮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咛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在这一点上,司马懿和刘备所见略同。听说诸葛亮派马谡守卫街亭,书中这样描写司马懿的反应:“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二是关于伐魏出兵路线问题。诸葛亮六次伐魏都选择出祁山,虽然屡屡失败,但他执定认为——伐魏必先取祁山:

“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

对此,司马懿在95回里评价说:

“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关于司马懿的这个观点,在100回里,魏延也提到过:

“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

三是六出祁山时,屯兵五丈原。在103回里,司马懿对众将领说:

“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

他随即派人打探,当听说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时,司马懿以手加额大喜:

“大魏皇帝之洪福也!

陈寿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的评价

对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陈寿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评说到:诸葛亮虽擅长治军,但在运用谋略方面还是略有不足。他治理民众的才干,强于统兵打仗的谋略。


似神近妖的孔明 七年间六出祁山为何无功而终?(下)

他所遇到的对手大多是人中英杰,加上人力的多寡不等,攻守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虽然连年出兵,却不能有所成就。原文如下: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 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不能有克。”


陈寿进一步评价说,诸葛亮治国的才能或许与管仲、萧何等同,至于是不是因为当时蜀国没有像王子成父和韩信那样的名将,才使得功败垂成,大义难以实现呢?天下所归,自有天命,这不是普通凡人凭智力所能争取的: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凌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这便是陈寿的分析和慨叹!


当然,在《诸葛亮传》中,陈寿是以大笔饱蘸笔墨和深情,盛赞了诸葛亮的忠心、勤勉和才智。

他溢于言表的仰慕和赞颂之情在此后的千年,让无数后人都产生了深深浅浅的共鸣,并留下长长短短的诗篇。正如杜甫这首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斯人已逝、来者追兮!“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在历史风云的聚散间,在千年光阴的流转中,五丈原的星河璀璨依旧,武侯祠的古木苍翠依旧!

然而,盛衰功名随流水,是非成败付短长。一切,都留于他人评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