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藝術家陳飛全新作品個展——團圓,於11月2日在貝浩登(紐約)隆重開幕。作為中國“80後”傑出藝術家之一,陳飛的此次展覽標誌著他在美國地區的首次亮相。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將呈現陳飛2016年至今近三年的實踐創作,由兩條線索展開——肖像和靜物。在當下眾多強調抽象表現或是觀念繪畫的大語境下,陳飛選擇了這兩種在藝術史中相對示弱和溫和的題材。藝術家用他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和創作視角,通過對畫中內容和信息的疊加,將靜物和肖像作為媒介而不是傳統題材本身,嘗試在這兩個傳統題材上進行更豐腴的創作。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開幕現場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畫家和家庭,2018. 亞麻布、丙烯. 290 x 290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該系列中最先起筆的是《畫家和家庭》,畫作乍看借鑑了委拉斯開茲(Velázquez)的《宮娥》(1656),但其實陳飛在創作這張關於家庭的作品時,並沒有立刻參照《宮娥》一畫,而是從腦海和經驗裡安排出了這樣的構圖,這種已經滲透到血液裡的視覺經驗讓《畫家和家庭》與《宮娥》產生若即若離的關係。《宮娥》一畫中11個人的圖像、透視和人物位置的編排已經在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遠處宮殿牆上懸掛的是兩張馬丁內斯·戴爾·梅佐(Juan Bautista Martínez del Mazo)效仿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委拉斯開茲崇拜魯本斯,深受其影響)所繪的大畫,畫作中部通過鏡框、門框和畫框對應的公主及兩位女僕在畫作中部對作品進行了視覺分割;陳飛用一張架上的內框在自己作品的視覺中心部分進行畫面分割。不同於《宮娥》的真實透視(作品的透視焦點是落在宮殿侍衛身邊的門廊內),《畫家和家庭》中的透視並不完全真實,近景與背景之間的距離被模糊,通過主題、牆面、地面等機理手段構建一種舞臺美術的劇場空間。對應於《宮娥》中的鏡子,陳飛有意把視覺焦點安排在自身和畫面中心之間,一個迷幻的畫中人。這一幅作為背景素材的肖像畫,在《畫家和家庭》中充當一個道具角色,是主體的平面空間上的另一個平面空間。藝術家把這個肖像從畫裡延伸出來,這一幅從背景中脫穎而出獲得新生的作品,就是《肖像》。《肖像》在空間上與《畫家和家庭》的關係,以陳飛的專業背景來說,無疑就像他拿著攝像機對著藝術家和家庭把焦距推出去又縮回來,但此時空間已經產生了變化。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展覽現場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肖像,2018. 亞麻布、丙烯. 180 x 130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葛朗臺,2018. 亞麻布、丙烯. 45 x 38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表哥,2019. 亞麻布、丙烯. 250 x 250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相比於肖像的駕輕就熟,靜物則是近期伊始的系列。

靜物畫在17世紀上半葉開始盛行於荷蘭,成為市場的寵兒。至於其低下的藝術史地位,簡單的說,是因為文藝復興晚期的意大利文豪們 ,譬如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文藝復興時期被公認為首位藝術史學家[2])就曾經表示:描繪沒有生命的物件,絕不能如人物肖像那般挑戰藝術家或觀者。基於美術界對靜物作品地位低下的判斷,百年來靜物畫也只限作為配角和陪襯出現。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致廣大,2019. 亞麻布、丙烯,鍍金雕花黃楊木畫框. 171 x 352 x 14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展覽現場

陳飛在其靜物作品《致廣大》中,試圖挑戰靜物畫的地位。題目來源於徐悲鴻引用《中庸》裡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表達對中國藝術發展的期許,與此同時,靜物是一個純西方題材,配以選自《中庸》的題目,是這幅大靜物展現文化糅合的一小線索。畫面上出現的所有內容與西方靜物畫中的內容做了完整且比次的對仗,如佛手對檸檬,豆腐對芝士。刻意的橫構圖是中國傳統手卷的演變,畫家希望在畫框外內容能無形的延展下去。陳飛通過對兩種不同文化思維的表現,也暗含了很多美術史線索甚至對西方藝術進入中國本土的演變推論,希望所有觀者在閱讀畫面時都能找到一個適合的切入點。畫面中嘗試傳遞出的自身文化歸屬感以及畫面外對民生、整個文化氛圍的悲憫和遺憾,如果能傳達至觀者眼中,這件作品,就完成了使命。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祝福,2016. 亞麻布、丙烯.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祝福》遙呼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水果籃》(1599),《好自為之》對應楊·戴維茨·德·希姆(Jan Davidsz. de Heem)的《瓶花》(1660),各自迴歸靜物畫裡細分的種類。在陳飛的果籃裡,戲劇性的加上了一層保鮮膜。不同於扁平化的其他內容,果籃裡的水果,肉質被無限充盈,果皮著色被調至超出常規的飽和,在此,陳飛借鑑了中國鄉村的風俗年畫。陳飛畫裡的東方元素,不止閃爍著《中庸》和“形而上”,藝術家更有勇氣把“煙火”和“江湖”這些更“中原”的概念展示在作品裡。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我的莫蘭迪 2,2019. 亞麻布、丙烯. 30 x 40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我的莫蘭迪》和《我的莫蘭迪2》迴歸至物件本身。在日常裡發現的藝術,本身承載著更多人文賦予的意義,陳飛的瓶罐和莫蘭迪的瓶罐都是生活必需品,反映了當下中國的兩種不同階級的日常。莫蘭迪的錐柱臺瓶,是他精神的食糧;陳飛的油鹽醬醋和茅臺,不僅是身體的食物,更是他身上煙火氣和才氣的結合。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同情,2019. 木板上亞麻布、丙烯. 80 x 100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藝術家陳飛全新個展在貝浩登紐約開幕

陳飛,太平圖,2019. 木板上亞麻布、丙烯、金箔、銀箔. 100 x 200 cm. 圖片提供:藝術家與貝浩登

兩道平行的選題裡,陳飛逆向的把肖像畫出了理性,把靜物畫出了感性。這批帶有內省甚至是側面批判的肖像,經過了十幾年的探索,可以從視覺元素、肌理和風格上看到畫家的容納和消化。近期的作品裡,陳飛對情感的表達已經相較於早期作品更含蓄、內斂、溫和。其肖像作品則由早期側重敘事逐漸轉為對生存狀態的捕捉。靜物裡的感性如一卷華麗的《太平圖》,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不只是糧食更是疆域,是兒時的記憶和鬢角的鄉愁。這些靜物畫最終強調的是自身的文化歸屬感,畫風只是表象,視覺風格只反映了當下社會對美的看法。

——黃知衡 Uli Zhiheng Huang

關於藝術家

陳飛1983年出生于山西,200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目前工作居住在北京。就題材及視覺語言而言,陳飛的作品並不涉及社會大論述,而是透過畫面表達各種片段記憶,及他天馬行空的臆想形象。電影學院的教育使其的創作遊走於優雅與粗俗之間,挑動情緒與感官來表達黑色幽默,對比強烈的處理手法意在戲虐藝術價值以至慾望生死,同時也反映了同代藝術家拒絕從俗的心態。

陳飛透過敘事式畫作,將個人生活重塑成超現實或超級寫實的場境。相比起歷史,出身於獨生子女政策的80後中國藝術家更為關注自身,創作往往帶有強烈的主流文化色彩(如漫畫和動漫)。陳飛以譏諷的黑色幽默脫穎而出, 從自畫像的傳統繞道梳理東、西方藝術史的中流砥柱。遊走於雅的筆法與不雅的構圖之間,他以駭人的畫面處理手法戲謔藝術價值,挑戰中國經濟起飛後、在全球化氛圍之中耳濡目染的國民品味和社會發展。

陳飛 Chen Fei:團圓

2019年11月2日-12月21日

貝浩登·紐約

地點:紐約下東區果園街130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