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不可“唯經驗論”

不論在任何領域,成功者的經驗,都是在其當時所處條件下成就的“果”。站樁,凝結著無數前輩實修而成的智慧,這份智慧是經歷一代又一代躬身入局實踐者們不斷提煉、提純而成,而不僅僅是個人經驗的堆砌。不同時期的前輩所處的時代不同,不同的人所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存在差異,以及師承不同,所處的功法修煉層次不同,那麼,對樁“境”之深度以及“界”之高度的認知和闡述自然也就不同。特別是,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所以客觀來說,不管是誰的經驗都不具備普遍適應性。

站樁,不可“唯經驗論”

我們沿著聖賢的足跡前行,品讀古人留下的智慧,以此為“參照物”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但不能唯“經驗論”。我們需要從古籍所描述的“相”中,進入到作者當時所處的“境”裡,才能有效還原功法本身的模樣。只有回到“源點”,以傳統文化的“先驗論、整體論、心悟一體論”為參照工具,結合自己的實修體認,方可逐漸理順功法內在的因果邏輯。從而可以讓自己既“進得去”也“出得來”,知道古籍中,哪些是闡述練習的過程,哪些是描述經歷過程而呈現出的狀態,如此,便可少很多迷茫,也可避免諸多不必要的爭論。

站樁,不可“唯經驗論”


比如,我們都知道,丹田通常只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但在有些文章和書籍中往往能看到“渾身無處不丹田”的論述,這時,需要明白:這是修煉達到一定程度後而顯現出的一種狀態,既不能以自己或本流派前人沒有此類的經驗去否認這類狀態的客觀存在,也不可僅憑前人的經驗描述而沉迷其中。這類體相的產生,是在丹田氣足之後,與周身筋膜進行整體束、展練習之時,讓丹田之氣根據練習目的的不同,在不同的“勢態”運行之下,都能與肢體“掛得上力”而呈現出內外相合的整體若一之“相”,且這類體相或者是說此類狀態是運動的,可變的。

站樁,不可“唯經驗論”


同樣,不能僅憑己身經驗去否定或憑古人經驗過於宣揚“呼吸以踵”、“身如氣囊”等體相的存在。而應該以此類體相為“果”,去尋產生“果”的條件之“因”,當發現並能掌握功法內在的因果規律之後,隨著練習循序漸進地深入,伴著骨縫的充分鬆開以及體內氣機的日益充盈,“呼吸以踵”的周身順暢自然可得到實現。以此為基礎,進行開合鼓盪練習時,對“身如氣囊”體感的認知才能更加深刻。很多時候,站樁精進的障礙不在於起步的早晚,而在“唯經驗論”中或以“失傳”為由抱殘守缺,或以“神話”之傳不顧因果之律。

站樁,不可“唯經驗論”


在“唯經驗論”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對“氣感”的追逐以及當機體產生酸、脹、痛、麻等體感時的盲目對比。在站樁過程中,打嗝、腸鳴音等體相都屬於“氣感”的範疇,有這類體相是正常的機體反應,但沒有這類體相併代表練習就沒效果。特別是酸、脹、痛、麻等現象出現,機體在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之際會產生此類想象,因“翻找病灶”而出現“排病反應”時也會出現此類現象,這時,和師父的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在向師父反應這類體相時,要儘可能做到及時、準確、客觀,並同時要反饋練習的情況,以便師父能以練習內容的調配去解決練習中出現的問題。

站樁,不可“唯經驗論”


總之,經驗是不可複製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借鑑和參照。但規律是可尋的,只要能放下對過往種種傳說“虔誠”的執念。去教條、重因果、遵規律,結合當下自身的客觀條件以及所處的練習進度,在不脫離核心的基礎上,以一步一景的從容,去慢慢接近“樁”的本質。隨著功效的積累和疊加,既會有“祖上留下來的不一定全是古董”的感慨,也會有“古人誠不我欺”的頓悟。(全文完)作者:鮑雪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