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3.3禮樂風雅,我們配嗎?3.4風光不是辦好喪事的根本

《論語》在孔子與弟子的日常對答中,常道見大道。每節最後以朱熹的註解品讀來壓軸。

本章沒有保留相似度高的群友的翻譯,望群友見諒。持續更新中。

《論語》3.3-3.4節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論語》3.3禮樂風雅,我們配嗎?3.4風光不是辦好喪事的根本

高雅還是附庸風雅

一、各群友對《論語》3.3節的翻譯。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兩個“如”翻譯各有不同,“何”翻譯也有分歧,請您細讀之;仁是天下最深遠的正理,天下不仁,則亂;人不仁,再高雅的禮樂,也不得其人。不得其人,附庸風雅反損內。請細品之。

1、肖奶奶的翻譯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肖奶奶翻譯的不同之處:如禮,實行禮;如樂,運用樂。

2、吳義工的翻譯

孔子說:“人如果不仁德,遵循禮節幹什麼呢?人如果不仁德,追求音樂幹什麼呢?”

吳義工翻譯的不同之處:如禮,遵循禮節;如樂,追求音樂;何,有什麼用,幹什麼呢?

3、劉學生的翻譯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麼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麼呢?

劉學生翻譯的不同之處:仁,真誠的心意;如,用;

《論語》3.3禮樂風雅,我們配嗎?3.4風光不是辦好喪事的根本

4、萍媽媽的翻譯

孔子說:“人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人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

萍媽媽翻譯的不同之處:如,對待;何,怎麼?

5、甘書記的翻譯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禮制履行了不也是擺設嗎?做人如果沒有仁德,音樂奏了不也是過場嗎?”

甘書記翻譯的不同之處:人,做人;如禮,履行禮制;如樂,奏響音樂;何,有什麼用?不也是擺設或過場嗎?

6、朱熹《四書集註》對這段話的理解品讀。

遊氏曰“人而不仁,則人心亡矣,其如禮樂何哉?言雖欲用之,而禮樂不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李氏曰:“禮樂待人而後行,苟非其人,則雖玉帛交錯,鐘鼓鏗鏘,亦將如之何哉?”然記者序此於八佾雍徹之後,疑其為僭禮樂者發也。


《論語》3.3禮樂風雅,我們配嗎?3.4風光不是辦好喪事的根本

二、各群友對《論語》3.4節的翻譯。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奢”、“易”翻譯的分歧較大,其次是“大哉”、“戚”、“本”等;禮的本在敬,喪的本在誠;古今之人皆逐末而本之不在,不如退而求守質。文(形式)和質(內容)都重要,“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真正的君子,內聖而外王。但如果沒有敬和誠,不如只有質。

1、肖奶奶的翻譯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亊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肖奶奶翻譯的不同之處:大哉,意義重大;禮,禮節的儀式;易,儀式上治辦周備;

2、吳義工的翻譯

林放問禮的本質是什麼?孔子說:“這個問題很大啊!禮,只是在形式上鋪張,不如節儉;喪禮,只注重儀式完備,不如內心哀痛弔祭。

吳義工翻譯的不同之處:奢,形式上鋪張;易,注重儀式完備;

3、劉學生的翻譯

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的根本道理。孔子說,你提的真是大問題啊!一般的禮與其輔張奢侈,寧可簡約樸素;至於喪禮,與其儀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慼。

劉學生翻譯的不同之處:禮,一般的禮;喪,喪禮;

《論語》3.3禮樂風雅,我們配嗎?3.4風光不是辦好喪事的根本

今人還發明瞭喜喪

4、石軍人的翻譯

林放問孔子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說:“這個問題問得好!一般的禮,與其奢華,不如從簡;而喪禮,與其儀式周到,不如內心悲慼。

石軍人翻譯的不同之處:大哉,問得好!戚,內心悲慼。

5、陶居士的翻譯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本意,孔子說:“問得太重要了!禮,與其鋪張奢侈,不如儉樸,拿喪禮來說,與其周備,不如發自心底真正地哀傷。”

陶居士翻譯的不同之處:戚,發自心底真正地哀傷。

6、甘書記的翻譯

林放請教禮的根本。孔子說:“你提的問題意義重大!尊禮,與其求諸形式上的奢華,不如儉樸一些好;治喪,與其形式上面面俱到,不如表現發自內心的悲慼。”

甘書記翻譯的不同之處:禮,尊禮;奢,求諸形式上的奢華;易,形式上面面俱到。

7、朱熹《四書集註》對這段話的理解品讀。

見世(當世)之為禮者,專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為問。孔子以時方逐末(追逐枝末),而放(林放)獨有志於本,故大其問。蓋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在喪禮,則節文習熟,而無哀痛慘怛之實者也。戚則一於哀,而文不足耳。禮貴得中,奢易則過於文,儉戚則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後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範氏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一樣)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楊氏曰:“禮始諸飲食,故汙尊而抔飲,為之簠、簋、籩、豆、罍、爵之飾,所以文之也,則其本儉而已。喪不可以徑情而直行,為之衰麻哭踴之數,所以節之也,則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滅質,而林放獨能問禮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請佈施您的贊,感謝!持續更新中。

《論語》3.3禮樂風雅,我們配嗎?3.4風光不是辦好喪事的根本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