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國外冷鏈物流學什麼?

近年來,冷鏈物流行業在我國愈演愈烈,通過跟國外冷鏈物流的現狀對比發現,我國的冷鏈物流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那麼,我們面臨哪些問題?應該學習國外冷鏈物流行業的那些先進經驗呢?


國內:不完善 腐損率高


我國冷鏈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低、起步晚、尚不完善。我國人均冷庫面積及人均冷藏車數量都很少,2014年人均冷庫面積是0.058立方米/人,同期美國是0.357立方米/人,是我們的6倍。2014年我國公路冷藏車保有量為7.6萬輛,日本是15萬輛,美國是25萬輛。我國果蔬及肉類等食品冷鏈流通率在5%—25%之間,生鮮農產品大部分在常溫下流通,而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農產品及易腐壞食品的冷鏈流通率達到95%以上。


同時,國內冷鏈物流行業服務水平不高,運輸商品的腐損率較高,整個行業發展仍屬初級階段。


我國冷鏈行業發展還不均衡,行業集中度低,缺乏具有超強整合能力的巨頭。運營分散的現狀使企業各自為政,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進行優化調度,拖累了冷鏈物流行業整體盈利水平。

國外:成熟 完善 損耗率低


20世紀50年代,日本蔬菜水果的篩選、定級、沖洗、預加工、包裝、預冷、冷藏、運輸和銷售冷鏈保鮮就已貫穿始終。之後,日本相關冷鏈的研究進一步提高,例如對於運輸中的溫度調控、溼度管理、低溫流通設施的建立以及冷鏈機械的開發等。農林水產省牽頭建立的低溫流通推進協會,制定了行業管理辦法和未來走向規劃,還規定了食品在低溫情況下流通的嚴格溫度環境範圍,使生鮮食品冷鏈保鮮技術進一步完善。


德國、美國和加拿大的冷鏈物流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在電子商務發展之前,現有的冷鏈物流就已經細化得非常完善,國家標準的嚴格執行,使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有了線下冷鏈物流的支撐,反過來更推進了電子商務的進步。

我們跟國外冷鏈物流學什麼?

98%的生鮮農產品從原產地到加工廠再到銷售網點,全程都處在要求的溫度環境中,冷庫中的主要製冷設備完全通過電腦實現精細控制。生鮮蔬果100%實施分等級包裝方法,流通市場中所有的生鮮肉類都置放於相應的嚴格冷藏溫度環境裡。


美國


建立了蔬菜冷鏈流通體系,在比較完善的全國性的蔬菜生產分工體系上,建立了追溯系統和全程冷鏈配送,田間採後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櫃——消費者冰箱。


加拿大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和積累,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全過程實現了低溫控制,使得農產品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降到最小,並有效降低了由此所引起的汙染。加拿大最先建起一整套由空運、陸路、鐵道、水路多種途徑有機結合的複雜而高效運轉的綜合冷鏈物流體系,各種載體資源之間巧妙的整體規劃和組織協調,形成了高度發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該網絡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保證將加拿大的蔬果損耗控制在5%以內,其物流成本不到30%。


考察過國外生鮮市場的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生鮮事業部總裁王笑松感慨頗深:“國外很多農場,包括養殖、種植企業,他們的產品有很高的溢價,這背後是標準。我國生鮮產品的現狀是,沒有太多知名品牌,缺少標準。想要把好產品挖出來,必須深入調研,跟當地企業接觸、溝通,跟政府對接,找出最好的企業來幫助它成長,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但我認為非常有價值。”


冷鏈物流投資巨大,生鮮產品很難實現標準化,上游供應鏈不易穩定,誰能有極大的耐心從基礎做起,立住腳,穩紮穩打,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