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在讀書日相逢一系列讀書印,令人感慨。

作者:博文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讀書印和藏書印不完全相同,前者更多趣味,後者多見記事,皆能怡情銘志。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怪問題”,書法家要不要讀書?聽起來頗像回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但光有勤奮還遠遠不夠,要有方法。古代聖賢總結出各種讀書方法。但共同的一點是,必須用心,否則就是讀死書、死讀書。用心就能找到快樂。古人刻“讀書樂”印。通常見到的評價是讀書很苦,謂之“苦讀”。是苦是樂,唯有自知。和讀帖一樣,徐三庚夫子自道:“日愛評書兼讀畫”,一如“舊書不厭百回讀”。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讀書不能有太強的目的性,所謂“豈為功名始讀書”,否則讀書的樂趣會蕩然無存。這和書法是一樣的,如今一說到書法,不是展覽就是賣錢,書法已經完全工具化了。古人有“雪夜閉門讀禁書”的快感,最有豪放感的是“痛飲讀離騷”,讓人每每想起“漢書下酒”。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中國人有“耕讀傳家”的說法,“忠孝讀書,勤儉積德”。書家的本色就是讀書人。可以想象,書壇烏煙瘴氣,江湖氣十足,原因就在於少了讀書種子。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書永遠讀不完,所以前人常常感嘆書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恨不十年讀書”。 讀書先要會“選”,“選家”非常重要,和讀帖是一樣的道理。不僅如此,光讀書也是無用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還要有社會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更文雅一些,“恨”這個字眼用的非常厲害,書法評價中也有,比如“恨二王無臣法”。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春風吹到讀書窗”,聽起來非常愜意,“事冗書需零碎讀”,預示了“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願讀人間未見書”,作為一種志向。不管有事無事,多讀書有百利而無一害。讀書應該是一種常態,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願這些讀書印,讓更多人銘記這一刻。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