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分析」新能源車退補的深層邏輯,優惠消費者的時代剛剛開始

關於新能源退補的問題,又到了各路財媒要拿來做話題的時候了,小T提前表明觀點。

首先,從全面補貼到精準補貼是必然的過程。

這個不光是新能源行業,其它行業的補貼也是一樣的。因為政府補貼的意義除了平抑價差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推促產業的發展。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伊始,造車的造電池找配套的沒幾個,那自然是全補。等產量規模上來了,騙補的自然也來了,那這個時候就要確定將來的補貼變化路徑,以推動整個產業向著政策指引的方向發展。

做個粗鄙的比喻,這就好像一開始沒有妹子和你玩,和你聊天你發紅包。等和你聊天的多了,你再給和你見面的發大點的紅包。等見面的已經很多了,你就可以不發聊天紅包了,改成和你看午夜場電影發大紅包。

工信部說得相當相當清楚:電池能量密度加倍,價格減半。這個目標在811大規模應用,量產價格下降後就差不多實現了。也就是說原來一塊電池能跑小二百公里,現在能跑大概四百公里,價錢還便宜,足夠了。

這個結論我們先擺在這。

「重磅分析」新能源車退補的深層邏輯,優惠消費者的時代剛剛開始

其次,補貼也有三種形式

補廠商,補流通、補終端。

補中間環補流通的模式,現在比較少,我們暫且不聊。從新能源汽車的角度來看,一直是補生產端,前面也說了,是因為一開始生產能力不足。但隨著生產端供應能力上來了,就要通過補貼消費端來擴大需求,同時通過市場的自主選擇來催生品牌。這也就是地補(地方補貼)要逐步轉移到需求端的原因。

那麼新能源車需求端怎麼補呢?補兩個:一方面補充電設施的鋪設和運營;另一方面給消費者補電費。

我們來測算一下,按原來國補和地補2:1的模式,一臺新能源車的地方補貼最差也有兩萬多。如果把這個錢拿去補充電樁建設,透明招標做,可以立10個充電樁。即使不是做充電場,而是做住宅區的私樁補貼,也夠五六個充電樁。至於說,拿這個去補貼電費,按照民用電計算,基本上夠把三四臺車跑到報廢了。

而且,地補補貼到消費端,是很難被騙補的。你得買了車,才能申請安裝充電樁,你得安裝了充電樁並且充電樁走電正常(是汽車充電功率),你才能拿到樁和電的補貼(工信部說得充電設施互聯互通就是這意思)。

綜合前兩點來看,整個補貼不是簡單的退補,而是生產端抬高補貼門檻,消費端日常使用門檻。一頭拉一頭推。

「重磅分析」新能源車退補的深層邏輯,優惠消費者的時代剛剛開始

當然,現在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比如很多早期住宅樓,國電的配電箱都在負一層,而車位大多在負二層(這是小T從專業電樁安裝企業溝通得知的)。要在地下打穿負一到負二,就不是國電和物業的事了,你還要找人防。這種多頭管理的模式,其實是可以從電樁安裝的設計出發,制定出一個多部門協調的標準的。

或者你退一步說,不打孔。物業在負二或者更低樓層都有配電箱,能否通過一個NB-IOT模式,比如一個智能電錶。然後走物業的商業電安裝充電樁,再把充電樁用電量從物業的商電里扣除了?

小T隨意舉這個具體的例子,就是為了說明,補貼已經進入了非常精細操作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這個產業的成熟度在不斷提升。

「重磅分析」新能源車退補的深層邏輯,優惠消費者的時代剛剛開始

PS:至於說新能源車有沒有市場,小T分享兩組數據:

1、北京新能源號池裡有40萬個家庭在排隊等購車;

2、北京市交研院推測未來幾年,要淘汰180萬輛油車。

新能源產業的未來,顯而易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