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更多選擇但並不會讓你更開心呢?

如果你跟我一樣,在一天結束後想打開網放鬆,卻發現自己被成千上萬的影片包圍,又或者發覺自己站在超市麥片專區不知所措,因為不確定哪種選擇會讓你更快樂,是碧根果楓糖款的燕麥呢?還是腰果蜂蜜款的呢?像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因為產品按目標人群的喜好被細分化,可能有多種多樣的選擇聽起來不壞,但有研究表明事實上你並不會因為選擇越多而越開心,正所謂“過猶不及”。就拿麥片專區來舉例,它就是一個“選擇超荷”的力證,也被稱為“選擇的悖論”。即人在選擇過多的情況下興致反而會降低。

為什麼有更多選擇但並不會讓你更開心呢?

心理學研究證明,“選擇超荷”不僅令人沮喪,它更會影響人的行為。比如一篇2000年刊載於雜誌《個性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來自哥倫比亞和斯坦福的研究員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家雜貨店,設置了果醬樣品陳列桌,他們試圖分析出哪種陳設會誘發顧客的購買行為。他們在某一個週日 僅提供了6種樣品,在另一個週日 則提供了24種,兩個週日路過的顧客一般都會停下來嚐嚐一兩種果醬,但展示樣品相對更多的第二個週日,吸引到了更多的顧客。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只有3%的圍觀群眾在試吃後購買了果醬,而幾乎有1/3的顧客在展示樣品更少的第一個週日試吃過後買了東西,這一研究得出結論雖然陳列多種多樣的商品會吸引顧客注意,大量冗餘的選項實則降低了其購買慾望。

為什麼有更多選擇但並不會讓你更開心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不願意做選擇,同一雜誌刊載的另一篇文章則分析了能勾起人最大購買慾的商品選項數量。在這一研究中心理學家為幾組大學生提供巧克力,第一組大學生可以從6種巧克力中選1種,第二組大學生則可以從30種中選1種,第三組大學生無權選擇巧克力而是由研究者直接派發,每組學生被要求對巧克力進行品評調查結果顯示,6選1實驗組的學生對自己的選擇是最滿意的,30選1實驗組的學生滿意度比較低,而無權選擇的學生們對派發到的巧克力滿意度最低。

以上兩種實驗均顯示人們想要選擇權,但面臨過多選擇的人往往不如選擇有限的人容易獲得滿足感。研究人員認為這通常會導致兩種問題一種是更多的選擇意味著更高的期望值,我們總覺得如果有更多選擇就會更容易選到自己想要的,殊不知結果可能更易令人失望。另一種是更多的選擇使我們更容易後悔,因為我們很可能會回想當初的另一種商品是否更好,即使選擇多樣化不會讓生活有實質性的改善。

為什麼有更多選擇但並不會讓你更開心呢?

​但研究顯示有些人會一味地追求更多的選擇,因為他們以為這樣會更快樂。例如 一篇2009年發表在期刊《性格與個體差異》的文章中描述了心理學家對溫哥華的兩家冷飲店顧客所做的調查,一家位於市中心 步行就能到,但冰淇淋種類較少。另一家須驅車前往但冰淇淋種類更多。研究者發現那些想找到最最心儀口味的人會去選擇更多的第二家,然而到頭來對於冰淇淋的滿意度卻不如選擇了第一家的顧客。

不幸的是如今我們很難完全避開選擇過多的情況,尤其是當你住在消費至上的地區,你會隨時被各種選擇淹沒。就比如當你去買雜貨或者去買衣服又或者投資點什麼項目,鑑於你在瞬息之間做的選擇會影響你的後半生,意識到人在選擇過多時很難做出最佳選擇則未嘗不是件好事。你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在人生中做出其他改變。至少你可以記住一味地追求過多選擇並不會讓你更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