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為國捐軀前,寫下這首壯烈的詩篇,最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

王老師為你解讀經典詩詞,點擊關注,閱讀系列原創文章。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出生於南宋末年多難的朝代,因此一生可說坎坷多劫。本詩選自《文山先生文集》。這首七言律詩寫於1279年正月,是文天祥在“五坡嶺”兵敗遭元軍俘虜,經過零丁洋時的感慨詩作。

當時他剛剛被俘,被帶往崖山,元軍統帥張弘範(為南宋舊臣,投敵叛國)逼他寫信招降堅守崖山的張世傑。文天祥寫下了這首壯烈的詩篇,作為對張弘範的回答。在詩歌裡,作者沉痛地述說國家的危難、個人的遭遇,慷慨表示為國捐軀的壯志。

文天祥為國捐軀前,寫下這首壯烈的詩篇,最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註釋:

1,起一經:漢代凡通曉《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一的人可立為博士。這裡比喻熟讀經書考中進士,起用為官。

2,干戈:原指古代兩種兵器,即盾牌和長矛。這裡引申為軍隊,泛指戰爭

3,四周星:四年。地球每十二個月繞太陽一週,所以稱周星。

4,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在今江西萬安境內贛江中,是贛江十八灘最險峻的一灘,人們乘船渡此灘時往往十分惶恐,因而得名。

5,零丁洋:一作“伶仃洋”,在現今廣東中山市南邊。“零丁洋”與“惶恐灘”兩地名,都是運用諧音雙關,暗指詩人的心情6汗青:古人無紙便用竹簡書寫,為便利書字,又求防蟲蛀,制竹筒時先於火上烘烤,使竹油滲出如汗,故稱“汗青”。現多用來借指史冊。

背景:

南宋內憂外患,佞臣弄政,身負一腔愛國熱情的詩人,回首往昔,救亡圖存回天乏術,止不住悲從中來,發出悲壯的吶喊。在敵軍步步緊逼之下,國家飄搖欲墜,猶如風中飄絮;自己一生坎坷,仿若水中浮萍。詩人由國念己,連用比喻,將鬱積心中的悲愴、悽苦之情噴洩而出,為全詩營造了蒼涼慷慨的氛圍,讀來令人嘆惜。全詩表明決心殉國的志節,語氣十分決絕,令人震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忠肝義膽正氣浩然,他的愛國精神,置生死於度外之勇,使得這一聯成為千古絕唱。

從藝術上說,本詩是大氣勢、大手筆。而在具體表現手法上,同樣是別具匠心。

文天祥為國捐軀前,寫下這首壯烈的詩篇,最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

賞析:

1,首聯:回顧平生

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經”,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入手。詩人辛辛苦苦參加科舉考試,以精通儒家經典入仕為官。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以進士第一名及第,後官至丞相。然而元軍南侵,“千戈寥落四周星”描述激烈的兵戎相見。詩人投身軍旅生活,起兵抗元已經四年,環顧周圍,響應他的人卻寥寥可數。詩人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痛心。

2,頷聯:認清局勢

無奈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難以挽回,“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兩句,明確闡述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更加難以預測。面對這樣的鉅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扭轉局面,大宋江山早已支離破碎,猶如狂風吹卷柳絮,敗亡在即。

自己即將成為亡國孤臣,彷彿無根的柳絮在半空飄散無依,命運也似暴雨擊打浮萍,漂流水面。詩人以比喻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說到自身,更藉由“雨打萍”三字,道出個人力量對國家來說根本微不足道的無奈。另外,這也隱含了詩人仍有期待,希望更多清醒的有志之士,齊心挽回衰頹局面。

文天祥為國捐軀前,寫下這首壯烈的詩篇,最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

3,頸聯:憂憤悲苦

第五、六句承接前兩句做具體的補充,借地名陳述心情憂國傷己之情寄託於字裡行間。曾經在惶恐灘頭退兵,為國家命運深感憂慮;如今身在零丁洋中,嘆息著自己孤苦的處境。由“零丁”之水,想到“伶仃”身世,再念及年前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之辱,往事不堪回首,而今大勢已去。“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對仗工整,渾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回想過去的惶恐和眼前所見的伶仃,真是千古難得的佳句。

4,尾聯:衷心期盼

經歷了內在情緒的跌宕起伏之後,詩人深知局勢無法逆轉、頹勢不可挽回,與其自怨自艾、愁愁鬱郁,不如為國捐軀。此念一起,豪氣傾心而出,古往今來,人皆難免一死若能為拯救國家而犧牲,捨生取義,一片丹心將永垂史冊,映照千古。“人生自古誰無死”,這震天動地的一問,氣壯山河力撼千古;“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沉吟一嘯,石破天驚,彪炳史冊。尾聯兩句激情慷慨,表眀了詩人以死報國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為國捐軀前,寫下這首壯烈的詩篇,最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

整首詩前面六句自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覆低吟出了優憤悲苦的情調,將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結尾兩句轉而逼出激昂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至精至情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鋪墊,悲苦欲絕;後兩句才是主旨,高亢壯烈。筆鋒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具有震撼人感天動地的效果。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藝術技巧並非重點,主要還是在於詩中所表現的詩人誓不與賊俱生的崇高氣節。

古代文人多以國事為己任,尤其是在改朝換代的亂世烽火接踵之際。明末也有一名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九歲即善辭賦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稱。他的詩詞或慷慨悲壯,或悽愴哀婉,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意識。著有《夏內史集》及《玉樊堂詞》。他有一首詩《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救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是作者遭清廷逮捕後,在押解前往南京前,臨別家鄉松江時所作。作者一方面抱著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另一方面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

文天祥為國捐軀前,寫下這首壯烈的詩篇,最後兩句成為千古絕唱

首聯寫滿腔辛酸、艱苦的飄零生涯,頷聯表露故土淪喪、山河破碎,忍不住向上蒼髮出“誰言天地寬”的質問,充滿壯志難酬的悲憤慨嘆。頸聯抒發眷念故土、懷戀親人的深情。尾聯盟誓立志恢復的決心。

詩作與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異曲同工,格調慷慨豪壯,蕩氣迴腸,讓人禁不住對這位富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少年英雄充滿深深的敬意。

我是王老師,每天解讀經典唐詩。歡迎右上角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

《文山先生文集》

《過零丁洋》

《別雲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