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编剧,乃一剧之本,这是影视行业的共识。与美国有编剧工会保障编剧权益,韩国始终遵从“编剧为中心”的原则相比,中国大部分编剧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好在近几年有政策支撑、迎来黄金期的现实主义题材,给了编剧们大展拳脚的新天地。


现实主义题材,具有聚焦小人物、精准把脉时代的特征,其“真实再现典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艺术思潮符合主旋律的风向、大众审美与普世价值观——是考验编剧功底的一大课题。能否借助影视化的载体引发大众共情,成为编剧实绩考核的关键指标。


近年来在现实主义题材剧集创作最能体现编剧艺术水准与专业修养的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作者。既有斩获白玉兰奖等权威奖项的资深人士,也有凭实力一鸣惊人的新面孔。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笔者以2017年至今为时间轴,梳理了该时间段内有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播出的50位编剧,并以剧集的口碑、获奖情况结合网络热度加权,整理出编剧TOP50榜单。(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本次榜单有时间区间及剧作类型的限制,有些知名编剧未在榜单之内。是维度所限,并不代表他们创作实力的问题)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备注:1、统计范围为2017年至今有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播出的中国大陆编剧,港澳台编剧不包含在内。由于一部剧有多位署名编剧,按照第一顺位原则,以总编剧为准。2、剧集口碑、获奖情况、网络热度是排名相关的加权因素,统计时间段内同时有几部作品的编剧、且有即将待播作品的编剧有排名优势。3、剧集的网络热度来自骨朵数据。


术业有专攻,编剧的能力圈


国产剧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拉开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序幕。与中国电视剧同步成长的六十余年,这类扎根土壤、贴近百姓的剧作历经流变。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迥异色彩,也拓宽了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维度。影像变成折射社会发展更迭与人民生活百态的棱镜。


如今,以现实主义为内核的剧作裂变出都市剧、年代剧、悬疑剧、军事剧、乡村剧等诸多类别。前者又可细分为情感、职场、家庭、青春、教育等垂直分支,构建出杂糅了各种现世话题的“都市+”剧集矩阵。而高举高打的主旋律概念,也为现实主义找到了更多的艺术介质嫁接点。


从事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编剧,大抵有各自主攻和擅长的领域。从榜单中,可窥见一二。


申捷、朱朱、六六、王三毛、秦雯、李潇、陈彤、袁子弹,都是深耕都市剧的大拿。现实主义题材对Ta们而言游刃有余,敏锐的洞察力形成汲取灵感的抓手,笔尖下的平凡小人物散发着烟火气。无论是关乎婚恋、教育、原生家庭等问题的家长里短,还是时代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的缩影,抑或残酷职场的生存之道,接地气的剧情讲述的就像是发生在你我身上的故事。


《白鹿原》《鸡毛飞上天》《在远方》是申捷近三年交出的现实主义题材成绩单。前两部叫好佳作助其斩获飞天奖、金鹰奖两大国产剧权威奖项的“最佳编剧”奖杯,深厚的创作功力被盖章认可。


以小见大的创作信条,贯穿在申捷的作品中。他在宏观与微观间自如切换,以旁观者的身份和同理心去挖掘故事亲历者的内心世界,不带主观色彩还原人物的真实底色,映射与时代呼应的文化底蕴。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六六是另一位较为高产的编剧。作家出身的她成功跨界,《双面胶》《蜗居》《心术》等早年多部影视代表作均改编于自己的小说,并提名飞天奖、白玉兰奖,奠定了其在编剧界的一线地位。


近两年播出了《少年派》《安家》两部剧,其中后者拿下今年迄今为止的收视王座。亲子关系与职场人生态圈,是六六搭建的两个呈现戏剧张力的舞台,把教育观差异、代际冲突、夫妻碰撞和职场性别观、原生家庭等社会议题一网打尽。


犀利的解读视角、生动饱满的细节、逗趣的金句台词,为六六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打下独特烙印。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凭借《大男当婚》《大女当嫁》《我爱男闺蜜》等都市生活剧深受认可的李潇,对道德伦理等层面独立思考及生活感悟灌输到作品中,同时她还跳脱女性编剧的常规思维,创作了《好先生》《大丈夫》等高口碑男性话题剧,用细腻的解读视角搭建起男女性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执笔《离婚律师》《一仆二主》《精英律师》剧本的陈彤,历经由记者到专栏作家再到编剧的华丽蜕变。记者的工作经历练就了一眼洞穿事物本质的本领。她担任编剧的影视剧中,用轻松方式讲述深刻主题是常态,但又不乏对人事物尖锐的剖析,发人深省。


不算高产的袁子弹,尽管半路转行,可与生俱来的艺术才华与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为她的编剧生涯开了个好头。与正午阳光首度合作的《欢乐颂》一鸣惊人,入选白玉兰奖,为国产女性群像剧的进阶贡献出力量。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此外,组成黄金搭档的高旋与任宝茹,发挥女性编剧的优势,此前创作了《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归去来》等多部以都市为外壳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同时新剧《在一起》也即将进入拍摄阶段。


年代剧自带的厚重基调,与惯用群像戏辐射大众面的现实主义相得益彰。家国情怀的母题下分流出党派斗争、基建发展、脱贫致富等子主题。经过艺术加工的年代剧,时空选择范围广泛,国共内战、改革开放等特殊时段都能酝酿出不同主体故事。地理空间的坐标定位也可以从乡村田野到市井街道。


在某种意义上,年代剧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如何将现实主义的思潮与之融合,切中人性与时代脉搏,烘托升华剧作主题格局,是编剧必须要思考的。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有富足的人生阅历打好基石。


如果说都市剧是感性至上的创作,那么年代剧则是理性占主导。高满堂、王之理、王成刚、汪启楠、王小枪、张莱、徐兵,是这类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佼佼者。他们曾执笔过《老酒馆》《脱身》《面具》《和平饭店》《正阳门下小女人》等高口碑作品。


拿过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三大满贯的高满堂,编写的影视作品聚焦老百姓在跌宕时代下积极坚韧的精神风貌。他将情感投射到剧中男性人物,陈怀海、朱开山这些生于草莽的孤胆英雄身上的人格魅力,既是中华民族的典型写照,也是令当代人肃然起敬的信仰符号。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面具》《和平饭店》为谍战剧立下新类型的标杆。前者的编剧王小枪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塑造出身处特殊年代却依旧面临着中年危机、婚姻之痒等现代人疑难杂症的“李春秋”,把险恶的时代环境与人物纠结挣扎的命运相互交织。


后者的编剧张莱用黑色幽默调和了谍战紧张烧脑的观剧体验,拆解了年代剧的沉闷基调,张弛有度的节奏和年轻化的语态表达,打通了受众的性别壁垒。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新世界》《美好生活》的编剧徐兵,秉持现实与文艺结合的创作理念,找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平衡术。保证故事通俗性的同时,紧抓思想深刻性。他笔下的人物承担着传递现实主义价值观的功用。


分为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的悬疑剧,通常围绕人性善恶做文章,警匪的对立设定保证了戏剧冲突的爆发,正邪较量的猫鼠游戏时刻在情与法的边缘试探,折射出现实主义的精髓。


创作这类剧作的编剧,理论结合实践是获胜的法门。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缜密的逻辑体系,若还有相关的工作经历,便能锦上添花。


指纹、马伪八、陈育新、杨宏伟,是这方面的种子选手,分别有《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破冰行动》《悍城》等代表作。


从事律师和作家职业十余年的指纹,把擅长的推理知识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适当艺术加工,完成了《白夜追凶》的剧本。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写过《红蜘蛛》《黎明前的暗战》《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动》的陈育新,堪称悬疑刑侦剧“专业户”。这类现实主义题材剧作,核心要义在于公正性,即:不用上帝视角做审判,平视每个角色,把判断权交给观众,继而起到反思或警示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现实主义题材因戳中大众high点,引发全民热议。

掀起观剧热潮的大剧《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本身就是多部畅销小说的作者。其对官场深度解析和对权力机制阴暗面进行严肃抨击,最后回归到正义战胜邪恶的正能量主旨,满足了观众强烈的国家荣誉感。


坚守阵地or跨界,多重的身份标签


目前国内编剧的工作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与知名影视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自己创立公司,跨界制片人同时身兼编剧;单枪匹马创作并与各个公司合作。其中,前两者多为超一线编剧。


一是以申捷、秦雯、六六、周梅森、袁克平、王三毛等为代表的“稳定合作型”编剧。


申捷、秦雯是新丽传媒的明星股东,两人创作的多部爆款剧给公司带来可观收益,还将多个主流奖项收入囊中,可谓名利双收。六六、周梅森与耀客传媒多次合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剧集不断注入新鲜感。袁克平、王三毛,则与正午阳光联手,祭出《大江大河》《都挺好》《我是余欢水》多个大招,其中后者一举拿下豆瓣8.4高分,目前稳居今年已播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口碑冠军。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二是以梁振华等为代表的“公司型”编剧。其实,近年来编剧的频频跨界,有对话语权急切的渴求。毕竟不可控的魔改事件层出不穷,编剧自然不希望呕心创作的剧本被随意修改。


梁振华于2015年成立青春你好,在影视圈打拼多年成功跨界,除编剧的本职工作以外,又多了制片人或监制等硬核标签。


尽管身兼多职,但出于文字工作者的自觉,让他们笔耕不辍。今年Q1,梁振华有两部担任总编剧的作品播出,成绩不俗。现实主义题材《澳门人家》登陆央视,被官媒点赞。古装玄幻剧《三生三世枕上书》播放量突破70亿,登顶热门网剧。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三是以指纹、马伪八、老算等为代表的“独立型”编剧。这些影视圈新面孔要么是半路出家、歪打正着,要么是科班出身、低谷反弹。浓厚的兴趣,是他们选择编剧道路的驱动力。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主修动画的老算,经常去导演系旁听,打下了影视拍摄的基础。毕业后拍广告维生,偶然机会找到一群志同道合者,于是有了备受好评的《疯人院》,这也是他的编剧处女秀。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无论哪类编剧,是专注文字创作还是跨界幕后制作,有影视公司做靠山抑或踽踽独行,作品都永远是证明自己实力的发声筒。


结语


虽然现实主义题材近年硕果累累,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跟风者复制粘贴式生产模式下扎堆而生的快消品贴上了“伪现实主义”的标签。这些滥竽充数的悬浮次品,消磨了观众的耐心与容忍度。


好在有一帮把职业操守视为生命的优秀编剧,继续沉浸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乌托邦,并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跟大众接轨的表达方式。


赵冬苓的《猎狐》《幸福到万家》、梁振华的《妈妈在等你》、冯骥的《特点战荣耀》、徐速的《穿越火线》、秦雯的《流金岁月》、阿耐的《落花时节》,以及集结了六六、高璇、任宝茹等知名编剧的首部抗疫剧《在一起》……均从不同切面折射时代肌理,观照普通人的精神诉求。


TOP50编剧|有多少演员从他们的作品中出圈?


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道路,注定崎岖不平。编剧们更加需要耐得住寂寞,坚信即便“多年磨一剑”,也终会等来华彩绽放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