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簡介

耿秉出生自東漢的著名開國軍功家族——耿家,他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建威大將軍耿弇的侄子,大司農耿國的大兒子。耿秉這個名字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相比之下我們可能更加了解投筆從戎孤身經營西域三十多年,最後萬里封侯的班超、北擊匈奴建立“勒石燕然”這種曠世奇功的竇憲、以及帶領他的十二名將士們榮歸玉門的戊己校尉耿恭。然而雖然耿秉沒有他們那樣的“出名”,但是這些事蹟的背後都跟耿秉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耿秉的努力,就很有可能不存在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被千古傳頌的英雄事蹟。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白描刀馬畫 耿秉

“英雄事蹟“的保障者

  • 為班超出使西域提供了可能 外安邊禦敵班超之所以有機會出使西域,縱橫於西域諸國,一方面有班超個人的突出外交能力,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這個“米”就是由竇固、耿秉等人送的。在西域的收復之戰中,耿秉作為主將竇固的副手,身先士卒,作為先鋒軍一舉擊敗敵人,成功收復西域地區。因此東漢王朝才得以時隔半個世紀在西域重新建立起西域都護府,這才有後來班超留在西域發展的機會。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班超出使西域

  • 派兵及時增援耿恭脫離險境 收復西域後,漢軍主力就班師回朝了,然而不久在漢明帝去世之際,朝廷無暇西顧,西域一些部落在北匈奴的慫恿下發生了叛亂,西域都護陳睦被殺,戊己校尉耿恭等人被困,是朝廷派出耿秉代理酒泉太守,才有能力從酒泉出發營救耿恭,否則就不是十三勇士歸玉門了,而是和都護陳睦他們一樣,馬革裹屍於玉門關外。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疏勒城十三將士歸玉門

  • 輔助竇憲拿下千古奇功 西域的再次失守,東漢王朝痛定思痛,為了徹底解決西域問題,決定“擒賊先擒王”,首先解決掉那些反叛的西域部落背後的靠山——北匈奴。而最終能讓東漢王朝下定決心出兵的原因就是得到了老將耿秉的首可,這才給當時掌權的竇太后信心,最後才力排眾議,出兵北匈奴。如果當時不是耿秉的主動請纓,恐怕是無法堅定竇太后的立場。而且在追擊北匈奴的過程中,耿秉作為副將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從班固的《封燕然山銘》中也可以看出來耿秉的特殊地位,在此功銘碑中,作為副將的耿秉被特意的單獨提到,而其他有功將士則以集體的名義一筆帶過,這就很能說明耿秉在此次戰役中的功績很大,最後才有竇憲的“勒石燕然”偉大功績。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竇憲影視形象

均衡朝堂內外勢力

  • 作為皇家和外戚竇家的“均衡點”

章、和二帝時期,竇家由於竇皇后的原因,作為外戚權傾朝野,多次觸犯皇家的利益。尤其是章帝去世後,年僅九歲的和帝即位,主少國疑,當時作為母親的竇太后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把持朝局,只能利用孃家的哥哥竇憲威懾朝堂,這樣一來竇憲的權力就更大了,跋扈起來更是沒邊了,此時還是個兒童的和帝怕得要死,外戚篡位的事情隨時有可能發生。但即便竇憲在擁有如此巨大優勢的條件下也沒敢篡位。這其中一方面有她妹妹竇太后限制的原因,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今天的主角——耿秉的存在,那麼,為什麼竇憲會顧忌耿秉呢?

  • 竇家和耿家共同打過多年交道,是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在追擊匈奴的天山之戰時,耿家的耿忠耿秉的堂弟就曾做為竇固的副手立下大功,後來的攻降車師國的戰役也是由耿秉和竇固共同完成的,與此同時耿忠也是做為竇固的副將。勒石燕然時耿秉的親弟弟耿夔是以竇憲的假司馬身份隨軍出征。再後來,在竇憲的建議下,耿夔又再次出兵北匈奴。和帝“清算”竇家時,耿夔也受到了牽連,由此也看出,竇家和耿家一直保持著過分緊密合作的關係,要不然耿夔也不會受到牽連。
  • 但於此同時耿家的代表人物耿秉和皇家的關係也是非常不錯的,耿秉對皇家忠心耿耿,而皇家也是對其非常信任。眾所周知,東漢時期重兵都佈防在北防線。而耿秉幾乎帶過所有北防線的士兵,並且在當地有些深厚的群眾基礎。如果得不到皇族的信任與支持,耿秉是不可能被安排這麼重要的職務。尤其是後來,被章帝調回洛陽任執金吾一職位,更是顯現出皇帝對耿秉的絕對信任,因為執金吾這職務非比尋常,他負責的是整個洛陽城的安全,包括各種兵器、人員的調度,同時皇帝出行時也會安排耿秉來負責出行隊伍的安全。也就是說擔任這個職務的人但凡動點歪心思,皇帝的安全就會隨時受到嚴重的威脅。可見能任執金吾這個職務,皇帝對耿秉是多麼的信任,而且後來還加封了他的三個兒子。再者,當耿秉去世後,皇家賜的是玉衣,這個規格一般只有諸侯王和皇帝才能使用,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皇族對老將軍耿秉的重視與認可。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銀縷玉衣

所以說竇憲要想動皇家人,就必須過的了耿家人尤其是耿秉這一關。然而,無論交情上、還是實力上,都不允許竇憲這麼放肆。耿秉作為竇家和皇家兩大勢力都相信的人,在處理涉及雙方的實務上,很好的解決了竇家和皇家之間不信任的問題,使雙方都剋制在一個“均衡點”上,不至於爆發衝突。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專家們正在對杭愛山《封燕然山銘》進行拓印

  • 耿秉去世後東漢帝國朝堂內部格局風雲突變
  • 耿秉去世後,外戚竇憲和皇家之間失去了緩衝帶,厲害衝突開始短兵相接,竇憲甚至險些篡逆成功,事情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逼的和帝最後不得不聯合宦官鄭眾,指揮執金吾,才趁竇憲一干人等不備,一網將其同黨打盡。沒有了耿秉,執金吾對竇家也就沒有了交情可言,但同時竇憲也缺少了在皇帝面前緩衝的人,最終才導致東漢王朝的政局失衡,這一失衡基本再也沒有解決過,所以從和帝以後,東漢朝局一直亂下去,東漢也從頂點開始慢慢地走下坡路。從這個朝局變換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耿秉存在意義多麼的重要。耿秉對皇家人忠心耿耿,一直秉持大局,同時也是竇家可信賴的夥伴,耿秉一直努力維繫著整個東漢朝局的均衡與穩定。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鄭眾 開啟了東漢宦官專權的時代

  • 耿秉同時也充當著南匈奴與東漢王朝的之間的均衡點
  • 我們上面提到過,耿秉在東漢帝國的被防線幾乎都任職過,當地軍民百姓對他都非常擁護,這事可以從以下幾件事中看出來。一個是由於耿秉帶兵紀律嚴明,乾脆直接,不拘泥帶水,能打勝仗,所以他帶過的士兵都願意為他死戰,忠誠度高。再一個是當南匈奴百姓得知耿秉去世的消息後,他們舉國大哭,悲痛不已,可想而知耿秉在做度遼將軍時是如何善待他們的。南匈奴他們之所以能一直服從於中原王朝,而且還多次主動請纓出征北匈奴,這與耿秉的細心經營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然南匈奴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但是終究在耿秉能為他們“說上話”的期間沒有跟東漢王朝鬧掰,反而一直在配合漢王朝攻打北匈奴。竇憲帶兵北征匈奴時,之所以帶上耿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大程度上由於耿秉有著和南匈奴、烏桓人豐富的打交道經驗,這些人不一定能很好的服從竇憲的命令,但由於耿秉瞭解他們,同樣他們出於對耿秉的信任,會願意配合東漢將領的指揮。
東漢耿秉:忠心耿耿的“耿”,秉持大局的“秉”!

公元89 年漢軍從雞鹿塞出發進擊北匈奴

  • 耿秉去世後東漢王朝與南匈奴摩擦不斷
  • 然而上面這一切和諧的畫面都是在耿秉活著的時候發生的,當耿秉”照顧”不到他們時,事情就開始不一樣了。和帝時南匈奴安國單于即位後,和分管當地的東漢將領杜崇開始不斷鬧矛盾,甚至安國單于一度上書朝廷,但是被中途攔下了,最後安國單于在內亂和漢軍的圍剿下被誅殺了。漢匈關係前後的巨大反差從側面可見當時耿秉所做出的努力。耿秉是南匈奴和朝廷雙方都信得過的人,很好的做起了南匈奴和東漢朝廷之間的共同橋樑作用,
    但是一旦朝廷中沒有為南匈奴“說話”的人,漢匈之間的矛盾得不到及時調節,結果造成了雙方兵戎相見。漢和帝之後,南匈奴、烏桓反叛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說耿秉的存在為漢匈之間和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可謂是秉持大局的社稷之臣。

結語

  •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無論從耿秉的戰功還是為漢王朝內部和外部勢力的平衡所做出的努力哪一方面來考慮,耿秉的貢獻無疑都是巨大。我們還可以看出這位老將在建立功勳時,大部分都是以副將的身份獲得,而主將往往都是那些皇親國戚,不得不說在這種“關係戶”制度的影響下,耿秉的將星光芒被掩蓋了許多,他功績嚴重被低估了。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耿秉也以“輔助中的王者”身份得到了朝堂內外勢力的認可。一個人默默無聞地充當著“均衡點”的角色,撐起了東漢鼎盛時期朝堂內外兩大局勢的關係網。我們不應忽略掉這樣外能安邊禦敵,內能均衡朝堂的優秀老將軍。
  • 所以,希望以後在我們談論起班超出使西域、十三將士歸玉門、竇憲勒石燕然時,還會記得有位叫做耿秉的老將,記住,耿是忠心耿耿的“耿”,秉是秉持大局的“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