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理想汽車”到底怎麼樣?

“造車難,盈利就更難了”,近幾年新造車勢力的表現無不證明著這一點,然而理想汽車創始人卻表示:“只要給我10億美金,我們就能做到盈利”。

理想汽車作為李想的第三次創業,或許前2次的創業成功使得他的想法更為“理想”。

2020年理想ONE首次進入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10榜單,並連續2個月成為國內插混車型銷售量第一名,3月銷量與造車新勢力的領軍隊員蔚來ES6僅相差32臺。正式交付期間突遇疫情,在短短5個月內理想汽車能有這樣的成績表現不凡。

但是,如果僅因此成績便自覺高枕無憂,那未免有些狂妄自大。到目前為止,造車新勢力中也僅特斯拉一家實現了單個季度盈利。

那麼,目前理想汽車正處於什麼狀態呢?

虧損巨大急於上市

實際上,理想造車4年有餘,截至2019年上半年負債已達9.31億元。

2015年理想汽車正式成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理想汽車已累計完成7輪融資。

2016年5月獲得7.8億元A輪融資;2018年獲得30億元B輪融資;2019年6月,獲得5.3億美元B輪融資;目前理想融資總規模約合110億元。

但這對於需“燒錢無數”的造車新勢力而言,也不過是“杯水車薪”,只解燃眉之急。

理想汽車急需一筆資金來維持後期運轉以及公司長期發展。2019年12月理想ONE正式上市,截至4月9日銷售量超4500臺。為滿足後期理想ONE的批量交付,理想汽車不僅需要進一步擴大產能,還需增加對後期網絡銷售佈局的投入。

因此隨著理想汽車的發展,理想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造車以及規劃後續車型的生產。

目前來看,申請IPO上市無疑是目前解決問題的出路之一。

據路透社報道,理想汽車已申請在美國進行IPO,計劃籌資至少5億美元,最早於2020年上半年上市,但此消息至今未得到證實。

不過,結合此前的消息,理想汽車上市的心思已初顯端倪。

2019年8月有消息稱,江蘇省國資委官網掛出《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0.91%的股份轉讓公告》,隨後12月,理想汽車運營主體北京車和家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9.15億縮減至6.83億元,且伴隨著17位投資人的退出。

2020年3月,理想汽車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出享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註銷,進入清算階段。

理想持續加註無人配送領域

現階段,包括特斯拉、蔚來、小鵬在內的新造車企業和大眾、吉利、比亞迪(002594)等傳統車企,都將重點放在了L2及L3級自動駕駛技術,以及用於載人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

但理想汽車的發展重點卻與之背離,李想曾在2018年公開表示,將放棄L3級自動駕駛研發,同時開發高級輔助駕駛(L2.5)和全自動駕駛(L4)兩個產品。

李想認為,L4級自動駕駛應該先從特定使用場景、以服務運營的方式開始,逐步提升整個運營網絡的可控性,所以L4要先從出行服務和物流服務切入市場。

而新石器正是專注無人駕駛物流領域的。2020年3月,理想汽車領投無人配送初創企業新石器A+輪融資,融資規模近2億元,成為第二大股東。

實際上早在2018年,理想汽車便加入了新石器的天使輪投資,理想汽車的公司主體車和家在新石器持股19.82%,認繳金額396.09萬元。

在其他造車新勢力普遍缺錢融資之際,理想汽車卻斥資領投無人配送企業。

李想對理想汽車的戰略佈局打從一開始便與眾不同,在艱難時刻仍然選擇領投無人配送領域,不知無人配送能否為成為李想實現野心的機遇呢?

挑戰長存質量為王

儘管,理想ONE在交付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完成了超4500臺的銷量,但與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的交付量和營收相比,理想汽車還遠遠不夠。

在全球經濟下行、補貼退坡疊加疫情的影響下,理想除了融資找錢擴大產能以外,還需要抓緊提升硬實力,提高自身競爭力,以應對新的挑戰。

挑戰一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已進入後期,外資品牌特斯拉國產化持續加速。2019年基礎版特斯拉在華交付後,特斯拉中國區營收增長70%。據數據顯示,2019年特斯拉在華上險數為4.5萬輛,其中Model3車型高達3.39萬輛,佔比75%。

近日,特斯拉官方公佈長續航版本特斯拉MODEL3信息,工況續航為668km,配備輔助駕駛、主動安全功能,補貼後售價僅為33.9萬元。

2019年12月理想ONE交付時,新能源汽車行業正遭遇重大變故。地方補貼全部取消,國補直接減半,理想ONE已然失去價格競爭優勢,而隨著長續航版本特斯拉的信息曝光,理想ONE又將何去何從?

挑戰二

最近幾年,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小鵬、蔚來可算是出了名,而作為踩在前人肩膀的理想ONE也沒能逃過。

首批理想ONE在交付後便接連出現許多問題,包括沒有解除物流模式的嚴重交付失誤、行駛過程中出現解除自適應巡航功能後踩加速卻無法提速的情況、車輛儀表盤出現“排放系統故障”的報警信息等多起事件,甚至還有車主因為銀行停止貸款導致無法提車。

雖然理想汽車在第一時間對外公佈處理方案,但是也反映出理想汽車在產品質量上還存在不少問題,而如何攻克背後的技術問題,並形成理想ONE獨有的技術壁壘,是一大挑戰。

挑戰三

理想ONE大型SUV的定位顯得片面,理想ONE是理想首款量產車型,定位於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豪華中大型SUV。

但實際上,目前,除了專業用途的車外,大多數車輛主要還是用來滿足市民出行需要,尤其是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無論是插電式還是純電動汽車,以目前的技術水準,都只適合在城市代步或用於相鄰城際交通。

從今年3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產品結構來看,SUV市場的佔比是在下降的,轎車市場是在逐漸回升的,雖然在2年前SUV成為自主品牌突破合資品牌封鎖的拿手絕活。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和消費思想的進步,消費者更加傾向於更舒適更環保更經濟的轎車。

挑戰四

增程式REV技術是理想汽車當下所推崇的,這項技術在國內做的少,成功的也屈指可數。主要原因在於該技術需要投入高額成本且開發難度大,不過REV技術一旦做成,就類似純電動汽車的充電寶,是可以很好的解決充電難、充電時間長等問題,有效緩解司機用戶的里程焦慮。這樣一看插電式增程式電動汽車似乎很有前景。

但實際上,這項技術通過全球各大車企“試錯”後,已被證實不切實際,寶馬i3增程型便是前車之鑑,這款車型在2013年推出時的確轟動一時。但是,由於高昂的售價和落後的續航,產品銷量和口碑始終提不上來,盈利困難,目前寶馬i3增程型已處於停產狀態。

隨著電池技術、充電效率和基礎設施日新月異的發展,純電動車在售價和續航方面相比插電增程式有優勢。

從長遠的發展趨勢來看,想憑藉理想ONE在市場佔有一定體量是很難的。

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如若沒有獨特的優勢,將很難在大環境中立足。同時,隨著下半年,眾多新車型的紛紛上市,消費者便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其銷量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困局之下,除了融資找錢,填補眼前的造車資金缺口外,理想汽車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在商業模式和競爭力上的硬實力,從而實現真正“李”想中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