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曹營中未獻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不懲罰他?

遊子dream


徐庶這個人在正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低,低到你如此熟悉這個名字,卻對徐庶在歷史上幹了什麼事一無所知。

之所以我們對徐庶這個名字非常熟悉,那得感謝三國演義的神話,事實上,徐庶才是那個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物,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是虛構的,所謂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同樣是虛構的。

虛構的東西太多了之後,以致都成了所謂的“歷史”,弄得演義與歷史傻傻分不清楚,本著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有必要講講徐庶的歷史。

徐庶是豫州穎川郡人,這可是曹魏的人才搖籃,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陳群、鍾會、鍾繇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出自穎川郡,與這些人出自世家大族所不同的是,徐庶出身寒族,沒有士族背景,也沒有家庭背景。

在那樣一個以出身論英雄的時代,出身意味著將來,沒有出身意味著沒有一個好的將來,早年的徐庶缺乏進入仁途的門道,即使是棄武從文之後,也是報國無門,隨著戰亂的影響,南下荊州避亂。

徐庶能夠青史留名,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在南下荊州之後,徐庶成為了諸葛亮的好朋友,與徐庶一樣是諸葛亮好友的還有孟建、石韜和崔州平,合稱“諸葛四友”。

與現在一幫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諸葛亮和他的好朋友們也經常在一起討論將來的時勢發展、政治理想和職業規劃,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成為諸葛亮的好友,想必四人都有些共同的志向、才能與愛好。

就算是出身沒落官宦士家的諸葛亮,雖然對外宣稱是”躬耕於隆中“,但是自比管仲、樂毅也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出士求取功名的,徐庶也不例外,事實上,徐庶才是第一個投靠劉備的人,比諸葛亮投靠劉備要早得多。

徐庶之所以投靠劉備,是因為自已沒有出身背景,至於才能也不敢說有多大,這就相當於一個沒有文憑的人找工作一樣,也許徐庶有些能力,但是徐庶依然求職門路較少,而且多是毛遂自薦。

徐庶投靠劉備的目的就是建功立業的,就像現在大學生找工作一樣,希望有一個好的將來,徐庶投靠劉備六七年中,依然沒什麼發展前途,這也許不能怪徐庶,只能說徐庶找的這個老闆--劉備,在當時是沒有前途的。

當時的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作為劉表的打手駐守荊州北部邊境,老闆沒前途,手下的職業顯然更沒有發展,劉備在荊州的六七年間,不僅沒有發展,反而因為曹操的南下,形勢變得異常危險,劉備這個老闆有破產的可能性,在長坂被曹操一頓按地摩擦後,連徐庶的母親也被曹軍俘虜了。

於是這成了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的理由,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說明了徐庶是因為母親被俘虜而在劉備一生最危難的時刻離開,選擇投靠曹操,兩漢以孝治國,為了母親投靠曹操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然而歷史真是這樣嗎?

徐庶投靠了曹操之後的事,在史書上基本沒啥記載,像徐庶這樣沒有出身,沒有名士的推薦,出身寒門,而且才能一般的人,是很難在人才濟濟的曹魏有一席之地的,更不會得到曹操的重用。

如果徐庶真是進曹營一言不發,不獻一計的話,那徐庶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曹操是不需要這樣沒用的人,曹操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一個不獻一計的人是不能成為謀士的,一個不做一事的人是要來沒用的,以曹操的性格早就殺了徐庶,但歷史上並不是這樣,徐庶在投靠了曹操之後,很可能是沒有得到曹操的重視,畢竟一個政權的最高領導者是看不到徐庶這樣的小人物的。

看都看不到,曹操何必懲罰徐庶呢?在曹操時代,估計徐庶也就是一默默無聞的投靠者,也許有些才能,但缺乏重用,在曹操去世後,徐庶成為勸曹丕稱帝的一員,並且上了勸進表,這已經是徐庶投靠曹營的12年之後了。

如果徐庶真是一言不發的話,怎麼會上勸曹丕稱帝的勸進表呢?這個勸進表就是曹魏的一幫大臣勸曹丕稱帝代漢建魏,這可是要說話的啊!不說話上什麼勸進表呢?

三年之後,徐庶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當時的皇帝已經是曹丕了,如果說曹操沒有重用徐庶,那麼曹丕可算是重用徐庶了,畢竟一個出身寒門並且從敵方陣營投降過來的徐庶,能夠做上曹魏秩比二千石,已經算不小了。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負責糾察、監督、彈劾百官,這就是一個言官,怎麼可能存在徐庶一言不發的情況呢,由此可以看出徐庶在魏國還是有不錯的發展,至少比他在劉備那裡強多了。

由此可見,徐庶在魏國不僅沒有不獻一計一策,而且應該是盡其所能,不斷的發揮才能,甚至不惜勸魏代漢都要想著向上爬的人,絕不會因為母親被抓而投靠曹操,恐怕徐庶投靠曹操更多的原因是在劉備那裡沒有前途。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正是曹操與常人的不同之處。不該殺的他殺了,比如華佗,比如孔融。該殺的他反而不殺了,比如關羽,比如徐庶。

我想,儘管徐庶進了曹營一言不發、一計不獻而曹操不殺他,主要是徐庶已經不能為他人獻策,不能給曹操再帶來羅亂就無所謂了,不殺他,會讓自己手下的眾多謀士感到曹操的惜才之情,死心踏地的跟隨曹操。二者是徐庶之母為忠義而自盡身亡,這是曹操當時所沒想到的,這種史上的大義,是震動人心的,是人們所推敬的。曹操深知人心所向,就不敢也不能再殺徐庶,如果殺了徐庶,曹操就會落得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歷史大罪名。

曹操是個大政治家,殺誰不殺誰,他都有政治上的大思考。


我愛自然我愛笑


徐庶,本命徐福,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士。徐庶本為東漢末年劉備的謀士,但後來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抓獲,不得已進入了曹操的陣營。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歇後語,想必讀者朋友們也都聽說過。那麼,作為一個曹操費勁千辛萬苦,甚至不惜使出不光彩的手段才得到的謀士,

徐庶在曹營中未獻一計一策,曹操為什麼不懲罰他?

首先,我們得從曹操的性格說起。雖然後世給曹操的評價經常是略帶貶義的“奸雄”,但從現實上來講,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重情重義,胸懷寬廣,愛才惜才的好主子。這一點從曹操對忠義之士關羽的禮遇中就可看出。徐庶雖不願在曹營中獻計,但這恰恰反映了他的忠義守信。曹操愛才,尤愛有才又有氣節之人,而徐庶剛好就是這樣一個典範,也難怪曹操不願責罰他了。

再次,我們得看看當時的天下形勢。天下三分,國勢大亂,正是各方求賢若渴,廣納賢士之時。而曹操身為當時三大勢力之一,對人才的渴求也是非常迫切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詩簡直成了曹操愛才的金字招牌。而徐庶本就是曹操運用極端手段方才得到的謀士,也就是徐庶是受到脅迫不得已才歸順曹操的,但徐庶身在曹營可心在漢啊。是曹操失禮在先,如果因徐庶不獻策而責罰於他,簡直就像砸了自己愛才的招牌一樣。試問,如果因為不獻計就會受到的責罰,又有誰敢去投奔曹操呢?這樣一來,不但更加得不到徐庶的忠心,還會被天下人所不齒。

還有就得從徐庶本身說起了。能使曹操不惜名聲,使出不光彩手段也要得到的人才,自然不會是草包一個。徐庶可是當時的名士,名氣極大,才略、心計、學識皆屬一流。這樣一個尖端人才,多少雙眼睛盯著呢,曹操一旦責罰他,必定引來非議之聲。換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輿論壓力太大啦,實在是承受不住啊。況且,雖然徐庶不能為自己所用,但他的存在就猶如一塊磁石一樣,將他納入麾下,便於曹操吸引更多人才前來投奔,肯定也是沒有壞處的。

最重要的是,徐庶進了曹營,就不能為劉備獻策了,削弱了對手,就等於加強了自己。對於曹操來說,只要徐庶不為劉備所用,不與自己為敵,就已經是大大的幫助了。曹營中也算是人才濟濟了,並不會因為缺少一個徐庶的參與而無人可用。徐庶雖然足智多謀,但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啊,徐庶沒有為曹操獻策的心,強逼他說,也不一定可以說出非常有益裨的建議。況且,徐庶雖然不給曹操獻計,也不代表沒有給曹魏集團出過力啊。要知道徐庶最後可是官至御史中丞呢,曹操又不傻,沒有絲毫貢獻的人也不可能達到如此高位。徐庶可算是一個通才了,就算不做謀士,做做普通官員什麼的,想來也不會做得太糟糕。

徐庶一生坎坷,命運多舛。被迫來到曹營後,信守了他 “不發一言”的諾言,以至於在曹魏歷經數十年,不管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幾乎算是默默無聞。雖然他並沒有被曹操責罰,但對一個心懷天下,渴望與明主“共圖王霸之業”的謀士來說,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才是最為痛苦寂寥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