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文峰區:高閣寺

1、歷史淵源

高閣寺原名叫做大士閣,位於安陽馬號街的趙王府內。趙王指的是明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他的封地就是彰德(今安陽),趙王府就是為他所建。民國時期,趙王府內的建築紛紛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閣,據說這是趙王召見下屬的宮殿。現存的大士閣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25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今,這座大士閣被稱作高閣寺,孤零零的立在老城當中。

2、主要景觀

趙王府

史書記載,趙王府東西寬30餘米,南北長60餘米。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趙王朱高燧來到彰德後,一紙令下,府署遷往東大街,將原來的府署改建為趙王府。

趙王府的大門也改建為左中右三個,府內設有宗廟、讀書樓、粉妝樓、端禮宮、體仁宮等大大小小數十處宮殿。其實趙王府改建之前的規模已經不小了。

據《安陽縣誌》記載,宋朝韓質贇治相州時,這裡曾做過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間,魏公韓琦治相州時,又進行了擴建,改為亭堂圓池,當時的規模已較為宏大,頗為壯觀。金朝時,彰德知府豐玉珣再次改建,命名為燕申堂。朱高燧的這次改建,讓這裡的規模達到了巔峰。

香火祠

壽安山堂是趙王府修建的香火祠,據說這是趙王府內的一個內官所為。趙康王不幸去世後,其子也因積勞成疾無法繼承王位,直到一年多後,才由康王的曾孫繼位。王府的內官周順精明能幹,親眼看到這一系列的不幸,為了扭轉時運,他請求建造香火祠,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

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在安陽城西北7.5公里處的洹河渡口北岸上,香火祠正式動工修建。祠堂坐西朝東,圍牆有紅河卵石砌成,東西長約100米,南北約50米,大門上楣鑲有“趙府”、“壽安山堂”兩行楷體黑字。十年之後,又在這裡修建了一座石橋。儘管修建了香火祠,可趙王府的衰落仍然沒有得到遏制,此後的境遇越來越差,伴隨著李自成的起義,彰德趙王府也成為了歷史。

壽安山堂最為耀眼的是補刻的經卷,共計678函。從萬曆年間開始,這些經卷完整保存了數百年,可惜在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被僧人私自販賣出售給附近的村民,後來袁世凱聞聽此事後,又派人強行將經卷搜刮一空。聽說壽安山堂曾經還被改造為學堂。即使有過這段歷史,恐怕也無法和城內的趙王府相比。雖說如今的高閣寺小學已不復存在,可在原址上又興建了一所高中。校園整潔乾淨,綠樹成蔭,靜謐的環境造就了這片學習的地方。高閣上下來步行穿過弄堂時,還能聽到細微的讀書聲。唐朝詩人李商隱曾說:“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高閣寺雖然也是人去樓空,留下的卻是片片書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