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來訪的西方小提琴家,旅華紀錄片獲奧斯卡獎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以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的名字命名的“2018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艾薩克·斯特恩(1920-2001)的名字在中國如此響亮,是源自他1979年訪華在古典音樂領域掀起的一次旋風。

作者:卜大煒


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來訪的西方小提琴家,旅華紀錄片獲奧斯卡獎

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 新華社供圖 攝:任瓏


1979年6月,艾薩克·斯特恩成為改革開放後、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來訪的西方小提琴家,全國的專業小提琴家和學生都雲集到了北京,大家就像過節一樣。斯特恩也真是熱情,他手把手地向大家傳授技藝,令大家頓開茅塞、豁然開朗。斯特恩的北京音樂會在紅塔禮堂舉行,在正式演出前,還舉行了大師課。在大師課上,青年小提琴家中的佼佼者唐韻專程從上海趕來,演奏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斯特恩一針見血地指出演奏中的問題所在:她演奏和絃時弓子壓得太厲害了,應該橫向拉的動作多一點。大師一點撥,唐韻的演奏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年,大家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練琴,在觀念上有些偏差,演奏時“壓”得很厲害,對於音色美缺乏追求。自從斯特恩來了以後,許多人改變了這種傾向。講課時,起初由一位英語翻譯口譯,但他對音樂術語比較陌生,所以,李德倫不時從旁協助。在對一個樂句的講解中,斯特恩用"big ball"來比喻音樂的歡快情緒,這時,翻譯感到有些迷茫:“大……球,這是什麼意思?”這時又是李德倫解了圍,說那是“舞會”的意思。李德倫嗓門大,說話劇場後排也能聽清楚,於是,觀眾們就一致要求李德倫來翻譯。在大師課上,斯特恩對中國提琴家們使用的肩墊“深惡痛絕”,認為它是演奏中許多弊病的根源,力囑大家一定要拋棄它。這種“深惡痛絕”直到1999年11月年他最後一次來中國的大師課上,還沒有消除,還在執著地要學生們去掉這種“傢伙”。

斯特恩演出了兩場,第一場是協奏曲音樂會,上半場是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下半場是勃拉姆斯的協奏曲,由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協奏。第二場是奏鳴曲專場,曲目有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和弗蘭克的奏鳴曲,還有德彪西的《亞麻色頭髮的姑娘》。這一場的音準就理想多了。

我通過目睹他1979年的訪華和翻譯他逝世前不久完稿的自傳《斯特恩回憶錄——我的前79年》,對他形成了較為深入的認識。艾薩克·斯特恩是在俄國出生的猶太裔美國小提琴家,他的藝術風格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並且他非凡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小提琴藝術領域。斯特恩不僅演奏起來熱情、自信,還有著“折衝樽俎”的社會活動能量,他發動美國及世界範圍的音樂家和社會輿論,將“音樂聖殿”卡內基音樂廳從開發商的拆遷大錘下挽救保護下來。他提攜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音樂家開闢他們的音樂事業,有著音樂界“教父”之稱。他訪華的演奏和教學,為中國音樂家和學生打開了一扇可以看到芬芳藝術花園的大門,他拍攝的影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身姿。

就這樣,斯特恩的中國之行成為了東西方音樂交流史中重要的一頁,還拍成了著名的影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1999年11月,斯特恩又一次來北京,李德倫從病榻上趕來世紀劇院,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原中央樂團)與他又一次奏響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成為音樂史上一段著名的“世紀絕唱”。不久,兩位老人相繼離世。

如今,眾多的中國小提琴家們已經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奏鳴華麗樂章,他們正在形成一支中國力量,斯特恩當年面見的中國神童,與中外小提琴大師並肩,擔當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他們的創造性早已超出了樂譜的五線間。

(原標題:永不停下腳步的艾薩克·斯特恩中國行)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