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陣地最後僅剩七人,司號員吹號為隊友送行,沒曾想發生奇蹟

從世界歷史角度來說,東北亞某半島的那場戰爭,絕對是一個奇蹟:因為積貧積弱百餘年的中國,在進入新的時代以後,儘管初期依舊千瘡百孔,但是還是打敗了英軍。而這場戰爭中,也確實出現了很多奇蹟。比如在一次戰鬥中,志願軍的一支部隊只剩下七個人。司號員在吹衝鋒號發動最後一次還擊的時候,奇蹟發生了。

志願軍陣地最後僅剩七人,司號員吹號為隊友送行,沒曾想發生奇蹟

苦難童年

這個司號員的名字叫鄭起,他有著一個苦難的童年。

鄭起出生於1932年,這時候的東北地區被日本人佔領了。日本人佔領東北,在東北進行惡意搜刮,大量的東北人在飢寒交迫之下生活。而鄭起的童年,可想而知,是在艱難中活下來的。

鄭起二歲的時候,其父親就在日偽的高壓之下去世。母親也因為不敢面對痛苦的生活而離開家鄉,拋棄了鄭起。因此,鄭起小小年紀,就需要考慮生計問題了。

這一切,直到1946年出現了變化。這一年鄭起只有14歲。這一年,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先頭部隊來到了東北,並在之後成立了東北野戰軍。鄭起在這個時候,和人民軍隊有了交集,併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戰士。而讓人感到憂傷的是,鄭起在當兵以後,才知道吃飽飯是什麼滋味。

志願軍陣地最後僅剩七人,司號員吹號為隊友送行,沒曾想發生奇蹟

司號員

鄭起在軍隊裡擔任司號員工作,所謂司號員,就是負責吹衝鋒號或者撤退號。半島戰爭爆發後,鄭起的部隊也開進了半島,和美軍進行交鋒。

1951年1月3日,第三次戰役爆發。我軍的鋼七連奉命攔截一支英軍部隊。英軍部隊的武器十分先進,因此,我軍想要攔截一支打算奪路逃竄的英軍,也是很難的。

在英軍先進武器的掩護之下,鋼七連的很多戰士犧牲了,包括連長也身負重傷。但是,只要全連還有一個人活著,就要堅定完成戰鬥任務。因此,連長委任鄭起做臨時的連長,負責指揮餘下的戰士繼續攔截英軍。

鄭起將倖存的戰士分成了三個戰鬥小組,並且,鄭起發現,餘下的戰士裡面,還有六位是進步戰士,於是鄭起將這六個進步戰士,分配到三個小組裡擔任正副組長,將部隊按照三角形結構排列,利用三角形穩定性這一幾何特點,繼續抵禦困獸猶鬥的英軍。

志願軍陣地最後僅剩七人,司號員吹號為隊友送行,沒曾想發生奇蹟

奇蹟

鄭起完成分配以後,英軍再度發動進攻。陣地上的戰士也奮力還擊。由於英軍進攻頻率很高,導致機關槍的槍管,都因為得不到休息而出現炸膛等情況。由於後勤補給沒有跟上,戰鬥到幾個鐘頭以後,鋼七連甚至連子彈都沒有了。不過,好在陣亡在陣地附近的英國士兵身上都攜帶了不少彈藥。於是,我軍開始使用英國人的武器來還擊英軍。

黃昏時分,鄭起重新統計了一下陣地上的人數,發現算上自己,陣地上也只剩下了七個人。並且,由於一天多的時間都在戰鬥,且沒有食物供給,鄭起等七個人已經陷入身體虛脫的狀態。從英國人手裡撿來的子彈,也沒有多少了。

不過,上級沒有通知鄭起他們放棄陣地,因此,鄭起等人還要繼續堅守陣地,完成戰鬥任務。於是鄭起告訴餘下的戰士們,要做好和敵人拼刺刀的準備。除非全部犧牲,否則絕對不能讓英軍逃出去。

而英軍在這一天,發動了無數次衝鋒也沒能突圍,對此,英軍也表示灰心。因此英軍決定發動最後一次衝鋒。這次,英軍動用了全部家底,並且在坦克的配合下,集中對鄭起的陣地發動衝鋒。

志願軍陣地最後僅剩七人,司號員吹號為隊友送行,沒曾想發生奇蹟

鄭起等人將餘下的手榴彈丟出去以後,戰士們裝好刺刀,準備發動最後一輪衝鋒。鄭起也在這時候,吹起了衝鋒號。

而奇蹟出現了:英軍聽到衝鋒號以後,居然聞風喪膽起來。他們以為鄭起身後來了大部隊,於是組團逃竄了起來,並且逃得很遠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