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行草《蘭亭序》,行書,紙本,29.2×120.5cm,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鈐:停雲 文徵明 見著《石渠寶笈》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蘭亭序》為書聖王羲之所作,亦稱《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帖》等,28行,324字,在書界早已封神,米芾禮拜為“中國行書第一帖”,被後世公認“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家凡學二王者皆描摹不絕。原貼寫於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修禊日(如按春禊風俗應為三月三,秋禊一般是農曆七月十四),記述了王羲之與諸家門閥顯達謝安、 孫綽等41人(一說42人),雅會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遊,其間流觴曲水,杯到舌燦,即席而賦,風流放浪,俯仰天地,騁懷北望,遂下筆揮灑(或許當時還磕了點五石散助興),作此神品。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蘭亭序》市面所見皆為摹本,馮承素摹本最為歷代推崇,為“下真跡一等”。據說當年郭沫若躍躍欲試,恨不親手打開唐昭陵,看看是不是《蘭亭序》原本被李世民揣懷裡帶到地下去了,幸總理不允。此外,坊間有說這次雅集是一次秘密軍事會議,王羲之(時任首都市長、軍區司令)憂心北伐過於激進而形式惡化,帶著一群軍政長官談論,自知實力不濟而勢不可擋,感慨系之,書入愁懷,不可斷絕。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行草《蘭亭序》,行書,紙本,29.2×120.5cm(局部)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行草《蘭亭序》,行書,紙本,29.2×120.5cm(局部)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世稱“文衡山”,詩、書、畫無一不精,加之“人品第一”,人贊“四絕”。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一道被俗稱江南四大才子。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少時文徵明生性遲鈍,據說11歲時方可說話,十八歲中秀才,被座師將書寫評為三等,引為奇恥,逐臨池不輟。既然才無先天,自然捨得下笨功夫,嘗每日臨寫《千字文》十本,流傳後世七十八歲時仍四體皆有,皆為品上。《書林紀事》雲:“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文徵明行草《蘭亭序》是其四次書寫的最後一次,書於明嘉靖戊午年春三月望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十五滿月日),時年文徵明八十有九,人書俱老,依法寫意,淡雅倜儻,遒勁自然。雖壽臨耄耋,仍勤奮如許,可謂觀之景仰,聞之肅然。轉年為人書寫墓誌銘,書未成,人端坐,溘然而去。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文徵明八十九歲行草蘭亭序  人書俱老


蘭亭集序 / 蘭亭序

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微拍堂

2.0佛珠手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