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石猴貪心欲得長生不老之道,人亦如此,欲求利己之道

一部《西遊記》陪伴很多人走過一段歲月,在人生旅途當中見識到這樣一部經典是幸運的,尤其是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無論是否有文化都能夠知曉一位可上天可入地可下海的人物,他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其中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最讓人熟悉,一聲“猴哥”喚醒多少人的初心,如今回想起這部經典是否還停留在過去的記憶當中。難道這僅僅只是一部浪漫的神魔小說嗎?是供人飯後娛樂消遣的文字嗎?若只是如此怎能成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書中的智慧遠遠不是熒幕能夠表達了的,得從原本書籍中慢慢研讀,方知其中的奧妙。

西遊記:石猴貪心欲得長生不老之道,人亦如此,欲求利己之道

原文共一百回,每一回都講述一件事情,《西遊記》的緣起乃是盤古開天闢地的因緣。從小說的開頭詩詞便可知曉這部小說格局之大,立意之深,智慧之廣。開頭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這首詩在老版《西遊記》中並沒有顯示出來,但需要清楚的是,古代文人寫作,大體上是有些功底的人都會以詩來做總結。文言文的好處正是言簡意賅,能夠以詩來表達心中感想,這些詩蘊含著無窮智慧,是一段文字的核心思想。

西遊記:石猴貪心欲得長生不老之道,人亦如此,欲求利己之道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此中翹楚,在整部西遊記中吳承恩在關鍵地方都會以詩做總結,然而這些詩在影視作品中往往被忽略,因為這需要思考,不是眼睛等外在的感官可以直接瞭解到的信息,需要用“心”去領悟。在瞭解這些基本概念之後是否覺得過去看的《西遊記》太過於膚淺了一些,只是被神魔的故事和精彩的打鬥情節吸引,忽略了事情背後的道理。其實原著中每一回的題目都包含著許多智慧,比如第一回便作“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遊記:石猴貪心欲得長生不老之道,人亦如此,欲求利己之道

看似交代的是石猴出生的因緣,若是把整本《西遊記》讀下來之後便會發現,這個石猴住在每個人的心裡,人人具足,因為《西遊記》本就是“修心”的小說。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世間有了萬物,而“人”為萬物之首非常有“靈性”,作者在此用石猴代表,另外也是作者對人如何來到世間的一種假想,認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蹦出來的“石猴”雖然有得天獨厚的“靈根”,迅速適應了周邊環境,但漸漸地其本性中的“靈”逐漸消息,自身的習性也受到了周邊環境的影響,石猴見到其他同類死亡心中產生異樣的情緒,一日遊戲之後心生感觸在其他同類的追問下才知道石猴擔心“輪迴生死”。

西遊記:石猴貪心欲得長生不老之道,人亦如此,欲求利己之道

石猴的想法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想法,想的是那些無常的事情,快樂終有一天會散去,這該如何是好。於是石猴心中升起“修道”之心,從過去熒幕中所瞭解的信息是石猴欲求長生不老的道法,實則是貪婪心起想要享受永世的快樂,於是出海尋“道”。關於這個“道”就讓不少人覺得是玄之又玄的東西,把之認為是神魔小說,這是作者的一個舉例。人人都對無常的事感到畏懼,那怎樣才能從容面對無常的事情呢?這就需要像石猴一樣去修“道”,道是宇宙發展的規律,瞭解並順從著,一切煩惱問題自然都會解決。

西遊記:石猴貪心欲得長生不老之道,人亦如此,欲求利己之道

之後石猴出海尋道,雖歷經艱難但也找到地方,人與石猴有何差別,人也在尋自己的“道”,人人也都尋得到,然而得到之後如何用“道”這需要“修”,石猴的師傅是菩提祖師,而“智慧”的根本,是“般若”,人人在得到之後需要修“般若”,這樣才能持而盈之,與“道”共存,這才是共利之道,至於如何需看石猴未來的行徑,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