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第165 篇原創圖文】


寧夏平原因黃河而生,亦因黃河而興,自秦漢時期先後開鑿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廷渠、惠農渠、大清渠、七星渠、美利渠、躍進渠等十四條引黃古渠,古渠,星羅棋佈,散落溝通,相連寧夏平原五百多萬畝肥沃土地,流潤千載,惠澤綿綿,積澱形成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首批名錄並授牌。查看了相關資料,選取了相關拍攝點。


未見“星渠柳翠”(中衛“十二景”之一),先遇“清水河改道古遺蹟”。清水河,古稱西洛水、高平川水等,是寧夏境內黃河最大、最長支流,發源於固原六盤山東麓開城鄉境內,向北流經寧夏區內數縣,在中寧縣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歷史上清水河對七星渠干擾甚大,至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七星渠已多年無水可灌溉,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朝廷耗費巨資投入改道清水河工程,開挖了十多公里的人工河道,引清水河西北走向從泉眼山注入黃河,排除了對七星渠隱患,至今四百多年還受益於此項工程。


清水河在今中寧縣山河橋一帶形成了“黃河小瀑布”景觀,在數百米寬度的河面形成落差,夏季水勢更是氣勢磅礴,濁浪翻滾,流淌不息,河水蜿蜒奔流一早已衝穿的石樑孔洞,跳入兩側滿是石崖的山溝。滔滔水聲,振聾發聵。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遠觀清水河改道遺蹟,小壺口瀑布。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右下角如龍頭吐水,生生不息。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七月下旬正是暴雨季節,水勢更是兇猛。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小心翼翼沿左側穩固的石樑層下到河面底層,可極近觀賞噴湧而出的水浪。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一張水浪近照與老渠口退水閘的建築景疊加到一起,拍攝時記憶失誤,未過片。


寧夏古蹟 一二八:清水河遺蹟

小瀑布瀉下的水拐過一個小彎,全部匯聚石樑中的孔洞,奔向落差更大的石崖峽谷。



使用Orionwerk RIO84C Hermagis Paris Aplanastigmat 12.5mm f6.3 相機及鏡頭黑白膠捲拍攝,自衝底片直掃為電子文件,未做任何調整修飾



注:傳統攝影即通過鏡頭讓外界光線景緻在密閉照相機後背膠片平面上形成清晰影像,膠片經過曝光,影像轉化為鹵化銀潛影,再經過顯影藥水對膠片進行沖洗將鹵化銀顆粒漂清在膠片上還原潛影為銀顆粒,成為原始底片。傳統制作照片,通過放大機系統再將底片銀鹽顆粒投射到相紙進行暗房印像。

黑白膠片之魅力,自攝影術誕生以來至今仍是任何數碼器材所不能替代的。黑白膠片大寬容度,自由靈活的可玩性,明顯優於彩色膠片,使用不同的暗房製作技術能夠製作出影調豐富、反差柔和、細節清晰的銀鹽作品。如今照片數字技術輸出製作的大幅黑白照片,從細節上與傳統銀鹽作品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暗房工藝具有不可重複性,每一張製作的照片都有差異,這正是傳統黑白攝影魅力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