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儒商,誰是儒商

何謂儒商,誰是儒商

o 薄文軍

對社會來說,儒商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對企業家來說,儒商是個值得珍視的稱號。不過,到底何謂儒商,哪些人又堪稱儒商,或許大家的評判尺度並不統一。

筆者認為,儒商是“儒”與“商”的結合體,是“儒家文化”與“經營之道”的結合體,是“家國情懷”與“利益追求”的結合體。《管子》:“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士、農、工、商,都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與柱石,而“儒商”則兼具了“士”與“商”的特質。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有文化”的商人都是“儒商”。儒商應該具有良好的氣質稟賦,應該是端莊儒雅而具有親和力。俗不可耐不是儒商,高高在上同樣也不是儒商。儒商是與芸芸眾生打交道的,同時也是秉持並弘揚公序良俗,堅守並傳播核心價值觀念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商人都是逐利的,這是作為一個行業、一個群體的本分。“儒商”考量的是在逐利過程中,商人所堅守的道德底線,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境界、精神風範。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愛財,必須取之有道。真正的儒商,必須有操守、有底線、有境界、有擔當,必須做到“知雄守雌”“利不忘義”,而不能“見利忘義”“利令智昏”。

“儒”是一種素養,“商”是一種職業。儒商的身份定位冠以“儒”,而其本質是“商”。真正的儒商應該是事業有成的“商界精英”,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白衣秀士”。應該是德業雙馨的宿將,而不是眼高手低的看客。文化與商業的融合,應該出現乘法效應、發生化學反應,創造更大價值、實現更高目標。儒商的精髓應該是:穩健、卓越、智慧、擔當。

山東歷史上是儒商的發源地和聚集區,因為山東有適宜儒商發展的豐厚土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魯文化底色”,與以商業文化、兵家文化為代表的“齊文化底色”一旦融合,就是一種更加適合商業發展的大背景、大舞臺、大格局。歷史上的儒商鼻祖,如退隱江湖的越國大夫范蠡(陶朱公)、縱橫天下的孔子高足子貢(端木賜),都是在山東實現或完善了自己作為一個儒商的價值追求。

我們身為山東人感到無比驕傲,更為山東扛起儒商大旗感到自豪!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地域文化書《穿越黃河口》《黃河口旅遊文化》《東營進士全傳》《黃河口抗日戰爭史》等,主筆地方文化書《墾區——山東戰略區的穩固後方》《滄海桑田黃河口》《印象墾利》《墾利文化通覽》《東營旅遊》等,參與編寫《東營市志(1996-2013)》《東營圖志》《山東區域文化通覽·東營卷》《黃河口特色旅遊文化》等,主持和參與多個大型展覽館展陳大綱及內容撰稿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