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視角下的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試題評析

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二卷難度是大於全國一卷的,在進行歷史複習的過程中,很多人喜歡將全國一、二、三卷的試題完全割裂開來,這其實是片面的。其實,在試卷命題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同一套命題班子在進行命制,這也就使得三套歷史試題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天這篇文章就對全國二捲來進行一個微觀視角的分析,我覺得對全國一卷和三卷地區同樣會有借鑑作用。

一、選擇題微觀分析

  1. 基本沿襲往年的考點分佈,難度略低於往年。

從考點分佈看,近三年高考全國卷基本都是24-27題為中國古代史、28-30題為中國近代史、31題為中國現代史。2020年高考全國卷三套依然遵循了這一命題的基本分佈。在全國2卷的唯一例外是沒有在第24題考查先秦史,而是直接考查漢代歷史。其原因,我想史因為第25題藉助唐代壁畫實際考查史學方法,佔用了一道題目,故2020年第24題實際對應往年第25題,先秦史考點在這套試題的選擇題中就缺失了。

而從難易程度上看,整體難度略低於往年。每年的高考選擇題,總會有1-2道值得深度思考、反覆考量、值得探討的題目,而今年的選擇題幾乎沒有在審題和作答環節設置任何過度的障礙,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清晰分明。這對於經過系統性、長期性訓練且熟悉全國卷命題風格的考生來說,答起來相當順手,這也是疫情背景下要求“平穩”的必然結果。

微觀視角下的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試題評析

2、試題以創設學習情境為主,注重考查主幹知識。

試題的命制基本創設新情境作為考查的手段,以史料、圖表、歷史敘述、史論等作為素材進行考查, 情境的難度程度不一,從單點到多點到網狀再到多個情境,從簡單到綜合再到複雜,匹配的考察內容和要求是不一樣的。但需要我們重視的是,無論這些新情境如何創設,卻始終圍繞著主幹知識進行考查,完全脫離主幹知識的考試試題幾乎沒有。

微觀視角下的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試題評析

3、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類試題再次出現

剛在第1點的分析中已經談到了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類試題。2020年全國二卷的第25題為這類試題的重現。而這類試題一度曾是高考真題中的“固定動作”,但近幾年專門考查這一部分的選擇題明顯減少。全國捲上一次專門設置考查史學理論、史學方法的選擇題,還要追溯到2018年全國1卷第34題。

(2018全國1卷)34.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後來有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又有學者提出,煤鐵資源豐富、易於開採等自然條件是其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於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認識

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於全面

C.缺少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觀察 D.後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

而全國2卷更要追溯到2017年的第35題。

(2017全國2卷)35.20世紀70年代至今,《赫魯曉夫回憶錄》多次出版,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因其內容的複雜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憶錄作為一種史料(  )

A.能夠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蹟 B.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歷史真相 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

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類試題所考查的關鍵能力與新課標倡導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契合度高、對接點多,在新舊課標銜接過渡的背景下,很可能將逐漸走向常態化,成為選擇題命題的一大特色。

二、41題微觀分析

1.考查角度

自2016年起,全國2卷分值為25分的第一道非選擇題(2017年之前題號為40、2017年開始題號為41)呈現出明顯的規律:中西方橫向對比類與中國史古今縱向對比類交替考查,即 2016年中外移民、2017年中國古今礦業政策、2018年中美大豆、2019年中國古今海關稅率。而2020年這一規律被打破,延續2019年的命題角度,以中國古今的大河治理為角度進行考查。

2.設問方式

41題自2019年起迴歸兩小問形式設置問題,設問方式一般為背景原因、內容特點、影響意義,並無明顯變化。但具體兩問還是三問,我覺得應該沒有固定模式。在2020年全國一卷則是三問的設問方式,應該還是以兩問為主。

3.材料閱讀量與答題量

材料字數與答案字數的變化值得關注。2020年,41題材料字數達到了485字,為近幾年來最高,超出2018年100字之多。近年來,高考語文全國卷明顯增加了試題的字數,旗幟鮮明地通過增加閱讀量考查學生閱讀能力。如果考慮到這一背景,歷史41題增加材料字數恐怕也並非偶然之舉。而在材料字數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參考答案字數卻在大幅度減少,僅為178字,為近幾年來最低。材料字數增多了,答案字數減少了,顯然更加突出了對考生閱讀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在2019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中關於考查重點的表述是“重點考查核心價值、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而在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中相關的表述是“突出關鍵能力考查”,強調要“築牢閱讀理解、信息加工能力考查基礎”,這一變化與上述41題的命題變化完全吻合。這對2021年高考備考有很強的指導性。

微觀視角下的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試題評析

三、42題微觀分析

42題考查形式年年在創新。對考生而言,需要認真審題,按照要求去作答,答題過程中要充分彰顯史論結合。2020年全國全國2卷42題與前兩年相比,難度更大,主要表現在:

1. 審題難度加大。

42題設問為:“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列支柱中各選取一點。三點之間要有相互聯繫,展開論述(要求:明確列出三點,聯繫符合邏輯,史實準確,論述充分,表達清晰)。”對考生而言,列出所選三點不難,但列出後該寫什麼?是需要專門寫出三點的聯繫後再做論述還是直接開始論述並在論述過程中闡明三點聯繫?設問中沒有明確要求,需要考生自己理解作答。而且題面上雖要求選取三點,但並非可以任意組合,需要選擇三個能夠形成關聯的點,這就大大增加了考生答題的難度。

2.史論結合難度增大。

42題材料所呈現的歐盟三支柱分別為“歐洲共同體”“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司法與內務合作”。對考生而言,“歐洲共同體”內容相對熟悉,能結合的史實較多;“司法與內務合作”內容極為生疏,除了材料中所呈現的信息外,能結合的史實幾乎為零;“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相關史實也很少。因此,考生只能在“歐洲共同體”部分結合所學進行一定的闡述,而另外兩個支柱部分只能摘抄材料或是隻有“論”沒有“史”。

微觀視角下的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試題評析

四、選做題微觀分析

1.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選做題一向以中國史為主要考查點。2018年及之前,所有考查內容均脫離課標和考綱。2019年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第一次將改革內容迴歸到課標和教材。而2020年以王安石變法為考查內容,表明改革選做題迴歸課標和教材已成趨勢。在2021年高考備考中,應重點關注舊課標涉及的九大改革(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歐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以及2018年版考綱涉及的六大改革(從九大改革中刪去了梭倫改革、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選做題的考查內容也一向脫離教材,但通過在課標範圍內挖掘歷史細節進行考查。從命題規律看,圍繞“和平”主題命題較多,圍繞“戰爭”主題命題較少。2020年全國2卷更是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反戰和平運動”為角度進行考查,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命題規律。

3.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人物評說選做題的考查內容也一向脫離課標和教材,但在人物選擇上始終堅持中國歷史人物。近年來,高考歷史在命題上進一步增加了立德樹人的時代氣息,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在考查人物的選擇上,會更加傾向於對中國製度、科技、文化等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

微觀視角下的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2卷試題評析

以上所作的分析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當,還請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講了一個觀點,因為新高考的實施,2021年的高考歷史將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面前。但當中的命題思想和命題走向,應該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注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