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祕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撰文/悲回風

杭州海月路18號,一個幾乎可以直接拿來作詩歌標題的地址。

無論是令你聯想起黎明的海岸線,還是天空遺留的一輪冷銀色月亮,這個地址都令人神往。

牡蠣書店就是那錯落有致的詩行,讀每一行字,都像發現珍珠的過程。

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裡說:“牡蠣要製造一顆完美的珍珠,需要一些物料,需要一顆沙礫或一小塊東西,以便圍繞著它形成珍珠。沒有那樣一顆堅硬的心,就可能長出一團不成形狀的東西。”

珍珠最美的時候,就在於它在牡蠣中被發現的那一刻。這也是牡蠣書店一週年的海報主題。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置身於“杭州小鎌倉”,你能看到西湖的山影,蓊鬱的樹木。街上的店鋪、行人也都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於恬淡中釋放獨有的煙火氣息。牡蠣書店就像其中的隱士,它的名字來源於狄更斯《聖誕頌歌》中的一句話:“像牡蠣一樣神秘、自給自足、而且孤獨。”


在牡蠣書店的留言簿上,顧客認真寫下評論。“一家終極的普通書店”、“想帶女朋友來的店”、“期待每天都有驚喜發生”,都體現著這家店的與眾不同。

別有洞天的小牡蠣

其實,這家書店營業至今也才一年多。

店主小吳說,“從開書店以來,我一直給自己兩個警醒:切忌自我感動;切忌抱著有利可圖的心理與人交往,應最大可能的保持真誠。”

這樣的信念,一直推著她走到今天。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和很多90後一樣,小吳也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人。本科法律系,可以說和書店這個行業沒有一點關係。她硬是憑藉著對書籍熱愛,讓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牡蠣書店面積不大,可用小而精緻來形容。遠望似“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進入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讓人豁然開朗,眼前一亮。正如島田潤一郎所說,“書店給人的心理面積比實際上的面積大得多,每一本書擁有自己的世界,書店則是所有這些世界的入口。”

店內書籍都是經過小吳精心挑選的。她根據自己對書的敏銳度選書,也在豆瓣等網站檢索,參考各類書單,用不同的方式打撈好書,然後聯繫出版社下單。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靠門口的區域採光好,小吳便擺放了桌椅作為閱讀區,再向內則是排列整齊的書架區。書店中央的長桌上,則會按季節、近期熱點或自己突然的靈感等來做陳列。

除了新書,店裡還有20%的二手書和舊書,這些是她從網上淘來,或從認識的朋友處買來的。書店儘量使用重複利用率高的物品,比如一塊開業時友人贈的大黑板,被用來寫當期書籍推薦,書店還向客人徵集閒置的二手紙袋,消毒後免費提供給需要的顧客。此外小吳還準備了小型消毒機,讓很多書友驚喜,難怪很多書友評價——“沒有人比她更適合開書店了”。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角落裡的巧思

站在門口,書店的玻璃門繪是最吸引眼球的。小吳說上面的門繪一年換一次,之前的門繪是卡夫卡、錢德勒、伍爾夫等人的肖像,而現在的門繪來自於《讀.》和《閱讀》這兩本書的插圖,表現的是人們形色各異的閱讀狀態。

進門的第一眼,就看到獨屬於店主的推薦位。

夏天的雲彩形態多變,如夢似幻,店主推薦的《雲彩的收集手冊》就告訴了大家不同紋樣雲彩的名稱、形成原因、形成過程等;這回國慶假期前,牡蠣還推出了“適合旅行看的書”書單,陳放了不少適合打發無聊旅途時光的佳品。

書店牆上的畫全部出自男主人之手,真如同牡蠣自給自足。牆左側掛著87萬字的縮印版《紅樓夢》,借用放大鏡可以看清甚至閱讀那些密集的小字。

牆右側是長幅的“漸變色卡”,小吳介紹說這個作品叫《十大禁書》,濃淡是因為字數不一樣,字數最多的最濃。她自己的理解是“這個作品字跡被抽象化、呈現的是純圖像的東西,只表現它的顏色、幾何。”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在她看來就像印象畫派作品,遠看清楚,近看模糊。好比我們熟知的《日出印象》,遠看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河面,而近看就只是一些模糊的色彩。當然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他發現了萬有引力,砸在我們頭上可能就可能會說“今天運氣還不錯,上帝請我吃果子了。”或許你對這些作品也有不同的理解呢。

冬天小吳會在桌子上擺上幾支冬青,紅色一出,冬天就不會那麼寂寥。夏天的瓶子裡則會插上鬱金香,一本書一杯咖啡,不加修飾的自然光線,就像侯麥的電影。

牡蠣書店的文創用品也都是小吳自己設計的,如古色古香的雲紋花箋、牡蠣明信片等,也都和別處不同。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在書架的邊緣有一些小貼紙,有的是書籍推薦,有的是書中經典文段,或者是店主別出心裁的小貼士,這些小物件給了牡蠣書店獨有的溫情。比如:“挑選是實體書店比之線上購書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架上書籍可以拆開塑封瀏覽;韓國除了娛樂電影,也有文學,不妨讀一讀;請大家愛護書籍,勿壓勿折,溫柔翻閱……”

所有字條都是小吳手寫的,這也是書寫勝於打印的美感,指尖的溫度在書架上流淌,一直傳遞到讀者的眼睛。

儘可能獨立

牡蠣書店辦過一些沙龍,有“我在書店打工-單向店員的主題分享” “荷馬到嘻哈-詩歌作為聲音的可能“等,和那些大店邀請創作者、舉辦籤售會相比,非常的另闢蹊徑。

在單向店員的分享會上,讀者從嘉賓那裡瞭解到“在書店工作就是每天都看書嗎?這裡的書你每本都看過嗎?”等諸多問題,解開讀者心中對書店店員這個職業的疑惑。我們和書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松子說:“感謝這幾年在書店工作的經驗,讓我從一個講實用的、功能性的、寫東西很硬的人,變成一個謙卑的、自省的人”。讀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也很珍視在書店遇到的每一個人。

他說:“何為獨立?在大浪潮中仍努力堅持自己獨立思考的主體性。在書店中認識的人,有一種超越性,真的很迷人。”

小吳很長時間甚至不願稱自己的店為獨立書店,因為獨立這個詞太重,“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同時也因為被太頻繁地說成是獨立書店,她給自己定了一個“儘可能獨立”的標準。

不過她堅信,書,一定是能讓每個個體更幸福更自由的東西。

這家像牡蠣一樣神秘的書店,潛藏在杭州城南,花開自在

儘管我們不生活在1980年代,但人類的情懷總是沒有消失殆盡的,而詩意也還沒有消亡,它或許就在城南。牡蠣書店現在還推出牡蠣點歌臺,有自己的節目歌單,它的“好蚌放映廳”也會不時組織觀影會,此外,一個名為《現實激問者》的展覽正在進行中,如果覺得距離遙遠,你也可以通過搜索“牡蠣微店”進行線上購書。

繆斯不死,少年不亡。博爾赫斯說“如果世上真有天堂,那一定是書店的模樣”。不妨來牡蠣看看,這裡像不像你眼裡的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