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灣遇見鄉愁

本刊特約記者 冷曉榮

時值深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邂逅了這個具有濃厚紅色文化特色的小村子-------彭灣。


在彭灣遇見鄉愁

從光山縣磚橋鎮往南大概三公里處,西邊有個路口,踏上蜿蜒的水泥小路,道路兩邊矗立著嶄新的太陽能路燈,美麗的格桑花在秋風中搖曳,路邊栽種著紅綠相間的紅葉石楠。沿小路行至村口忽現一片茂密的翠竹林,山風徐來,竹林沙沙作響。


在彭灣遇見鄉愁


小村南邊有一口橢圓形池塘,形狀酷似一輪滿月。水質清冽,碧波盪漾。池塘護坡用六邊形空心水泥塊鋪就,六邊形內長出一簇簇綠茵茵的青草,生機盎然。整個護坡連成一體,既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整齊美觀。池塘中央建有一標誌性建築,雪白的牆壁上“彭灣”兩個鮮紅雋永大字格外醒目。踏上預製板鋪成的小橋走近細看,原來這堵形象牆的主體用灰磚砌成,鏤空的花窗是用一片片灰色瓦片對扣連接而成。屋頂用灰色的小瓦連成月牙似地花邊,中間做成三朵花瓣,兩邊築起彎彎的翹角。底座設計成兩個馬車車輪,車輪邊砌有石碾、磨盤、石墩、石臼等舊時的老物件,讓人不經意間就想起過去的歲月。

在彭灣遇見鄉愁

小村北邊也有一口池塘,形狀恰似一彎新月。池水較淺,護坡也小巧玲瓏。兩岸栽種有紅葉石楠,四季梔,雞冠花,桂花等苗木花卉。微風拂過,暗香湧動。堤岸旁閒置著一塊巨大的石條,長約8米,重千斤有餘。這曾經是農村最熱鬧的地方,村民們洗洗涮涮,把日子淘洗的乾淨發亮,曾留下過多少爽朗的笑聲和有趣的故事。如今,石條靜默在歲月的角落,成為了人們記憶裡的鄉愁。連綿的秋雨過後,不遠處剛剛收割的稻田裡長出嫩綠的新苗,田裡蓄滿了水,快活的鴨子嬉戲其間。溪水淙淙流淌,在廣袤的田野演奏著歡快的樂曲。


在彭灣遇見鄉愁

漫步小村你會發現每家每戶門前都掛著鮮豔的紅燈籠,周身壓著金色的邊,上面印著燙金的“福”字,這些紅燈籠給小村莊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和豐收的喜悅。這紅紅的燈籠不僅代表著彭灣人紅紅紅火火的日子,也昭示著彭灣的明天會更美好!

在彭灣遇見鄉愁

看著牆壁上那些革命戰爭年代的宣傳畫,眼前浮現出那些崢嶸歲月,那些曾經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流血犧牲的英雄們。彭灣所在的磚橋鎮被譽為我縣的紅色小鎮。它牽著大別山的餘脈,籠著淮河水的靈氣。戰爭年代,留下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實的腳印,同時是著名上將尤太忠的故鄉,至今仍保留著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具有轉折意義的王大灣會議舊址。

彭灣所在的小鎮不僅有紅色的歷史,還有可口的美食。據說早在光緒年間就有了磚橋月餅。磚橋月餅以香、甜、脆、爽、酥遠近聞名,久享盛譽。小時候,能吃到的最好的美食就是磚橋月餅了,月餅裡甜甜的冰糖和紅絲線綠絲線的味道一直烙在記憶深處。時過境遷,童年的記憶,童年的味道早已成為一團濃的化不開的鄉愁。每逢中秋佳節,磚橋人就自制美味的磚橋月餅,除自家享用外,還遙寄給親人朋友,傳達美好的祈願和祝福。

在彭灣遇見鄉愁

彭灣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勤勞能幹。每家每戶門前都種有花草,乾淨的小院裡堆放著一捆捆芝麻桿,花生稞,黃豆杆。還有山間撿拾的松巴和樹丫。一位七十開外的老人正在劈柴,他揮汗如雨,小院裡碼放著小山一樣的柴垛。在農村儲備冬柴也許是一種習慣吧!寒冷的冬日,人們喜歡圍坐在一起一邊烤火,一邊拉家常。火灰裡燒著紅薯,花生,板栗。雖然雙手常常會沾滿柴禾灰,但嘴角總會揚起舒心的微笑。

傍晚的小村靜靜地端坐在時光裡,晚霞在西邊的天際燃燒,為小村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村口一條蜿蜒的小路伸向遠方,遠山,小路,稻田,籠罩在薄薄的霧靄中,村莊升起裊裊炊煙,我的心頭也煙霧繚繞,不知是煙是霧還是淡淡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