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微寒,在簡單整潔的農家小院裡,93歲的袁啟樓直著身子,坐在家人特製的移動床上,靜靜地享受著午後時光。得知記者前來採訪,老人的雙目放光,面部表情豐富,讓記者感受到了他的熱情。家人說,老人現在基本無法跟人交談了,不能像數年前一樣,給來客繪聲繪色講述曾經的硝煙故事,可是那段烽火歲月,早已刻在了老人的腦裡、心裡,他會條件反射的隨時打開。在採訪中,記者見到了這樣的驚喜:每當家人提議,讓老人唱歌時,原本言語困難的老人,馬上完整清晰、聲音洪亮的唱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等一首首歌曲。
浴血松骨峰 全連只活下了6人
袁啟樓1927年出生在邳縣袁灣村,早年曾就讀於國立河南武左陟中學,在進入朝鮮戰場前,曾經歷了大西南剿匪作戰。1950年入朝後,他隨軍作戰無數次,歷任警偵連文教,營文教,團宣教助理,火線上任連指導員,特務連指導員,1953年回國,獲抗美援朝國際勳功章。
1950年進入朝鮮戰場後,袁啟樓所在部隊是19兵團,63軍189師567團。團長邊楊是有名的“四虎”之一,綽號“邊虎”,他曾在解放戰爭中攻打太原的戰鬥中,光著脊樑手端輕機槍衝鋒在前,身上32處負傷。
袁啟樓因入伍前上過中學,算得上是戰士中的“秀才”,因此擔任了連隊的文化教員,屬於副排級。在一次戰鬥中,他被臨時指定為連指導員,而那場戰鬥就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裡的松骨峰戰鬥。那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戰鬥,整整一個連,戰鬥結束只剩下6名傷員。袁啟樓當時全身多處負傷,其中頭部一個子彈從側腦打進,腦門中穿出,經過戰地搶救,他奇蹟般活了下來。
中排右一為袁啟樓
袁啟樓至今仍能清晰的記得那些死去戰友的名字,很多人都是一起入朝的最要好的戰友,以前每次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老人都忍不住流下熱淚。他經常跟家族的後輩說,戰友們將血肉之軀永遠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雖然回到了祖國懷抱,但他的心一直跟戰友們在一起。
80歲寫回憶錄 8年心血記錄崢嶸歲月
從朝鮮戰場歸國後,袁啟樓老人進入了邳州市文化局工作、退休。退休後,老人喜歡將那段烽火歲月講給後輩尤其是孩子們聽。在他80歲之後,老人萌生了一個想法,寫一本回憶錄記述當年的崢嶸歲月。
那時老人視力、聽力都已經不好了,但是他仍然堅持在稿紙上,一點點記錄下自己的回憶。2015年,當時88歲的老人在三易其稿後終於完成了回憶錄,近30萬字。在家人以及邳州運河中學黃立傑老師的幫助下,一本記錄了老人戎馬歲月的《回望風煙路》出版。
這本書的出爐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在90歲之後,袁啟樓的身體每況愈下,在回憶錄成書之前,老人已經多次病重入院。2018年春節前夕,黃立傑得知老人病危住院,且已8天水米不進,他趕緊跑印刷廠,幾乎是催出了成書。
黃立傑剛拿到散發著油墨香的《回望風煙路》,就急匆匆趕到了醫院。病床上,老人意識模糊,在家人多次呼喊下,才明白了自己的書已印出來了。隨後,老人眼睛忽然有了神采,掙扎著讓家人扶著坐起來,老人撫摸著書,一頁頁仔細地看。當晚,家人就給黃立傑打來了電話,老人不僅主動要喝水,還喝了一碗稀飯。
幾天之後,老人能下床拄拐走路了,醫生護士都十分驚喜。一家人團團圓圓地過了個喜慶的春節。
“敵人在水的另一邊放上了牆壁形、屋脊形鐵絲網,牆壁形鐵絲網上面掛著照明彈,當你一碰線的時候,就像電燈泡飛上空中,整個江面照得跟白天一樣。過江的時候還要防著敵人的大炮襲擊。整個江面什麼都看不見,炮彈打到這裡以後,江水都變成紅色,都是血水染紅的。”這是袁啟樓書中描繪的一段回憶。
一生豁達 將國慶日當做自己生日
在大兒子袁臺宗的眼裡,父親經歷過戰場血與火的洗禮,留下了直爽豁達的性格。
袁臺宗告訴記者,父親就對他和弟弟的要求很嚴,兩人從小就習慣了部隊一般的規矩,“他從來是說一不二,對待家庭生活也要求像對待命令一樣去執行”,父親曾希望兄弟倆能夠入伍服役,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於是他開始向孫輩們提出要求,“他看到後輩們誰的身體好、性格硬,就會提出要求。”
多年來,老人還有一個特殊的習慣——他把國慶日作為自己的生日。袁臺宗告訴記者,從他記事開始,十一國慶就是家裡最熱鬧的節日,家裡都會準備豐盛的飯菜,每次父親都在飯桌上帶著家人,大聲的唱著各種紅色歌曲,在熱鬧的氣氛中酩酊大醉。雖然老人年齡漸大,但唱歌的習慣一直被保留下來。這兩年,老人又有了一個新想法,每次國慶節,他都讓家人購買國旗,給鄰居挨家挨戶送,讓他們在節日裡懸掛。
今年,老人在國慶期間再次住院,期間他多次詢問家人,國旗是否送到鄰居家。袁臺宗告訴記者,父親是10月4日出的院,家裡的國旗早就準備好了,這兩天他就要挨家挨戶送出去,“他一直記得這事,這可是他的命令”。
“父親對生活沒什麼要求,他對晚輩的要求就是活得正直”,袁臺宗告訴記者,父親經常告誡晚輩,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後輩們生活小康、過得幸福就是他最快樂的事,而對於他自己,他在《回望風煙路》中寫道:“堯察九州,百姓皆呼壽。堯坦然答道,‘壽則辱’。”老人覺得,比起那些長眠的戰友,他這一生已經足夠滿足、足夠幸福了。
通訊員 黃立傑 揚子晚報記者 馬志亞 文圖
校對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