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古人對於時間的描寫是這樣的,或清新秀麗如“時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或間接明瞭如“白駒過隙”,又或者是悲壯如“廉波老矣,尚能飯否?”

現代有人把時間比作一把殺豬刀,將我們每一個人最美的樣子消耗殆盡。無論是達官貴人或者是平民百姓,上天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慢慢的老去,慢慢的被時代拋卻,面臨各種變老後的問題。

女人擔心的是自己的容貌,平民擔心的是自己的那幾畝田地,官員則擔心的是自己到底退不退休。現在的官員當然沒有必要去擔心自己會不會退休,因為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規定,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直接勸退。

當然這些公務員也很願意退休,畢竟可以坐在家裡不幹事情就可以領錢,可是宋代官員卻對於退不退休這個問題很糾結,很苦惱。宋代的退休政策也是一直在變化,如果官員申請退休,那麼就會被批判不愛民敬業,如果他們不退休,那麼又會被詬病貪權愛錢,一時間宋朝官員也是十分的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進退兩難。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一.宋官歲數大了會退休讓位嗎?

1.少數安分知足的官員自動退休讓位

常言道:知足者常樂。宋代為了解決和改善官員們的退休問題,相關的法律和條例也是不斷的出臺。但是在宋代很多官員都是願意主動退休的,但是無外乎就兩種情況,一種是真心的想退休,告老還鄉,過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生活,一種則是暫時的委屈求全,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讓皇帝知道自己是不貪權力和地位的,從而獲得皇上的好感。

文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名節,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在宋代歷史的長河裡面就有很多為了晚節,知足退休的的大官主動。宋代大臣王彥超就是其中之一,他權傾朝野,官位顯赫,門下弟子也是眾多,但是這些對於他來說“神馬都是浮雲”。

這些名利對於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就好像我們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現象:年齡越大,說話做事也是越來越小心翼翼,為了晚節的他,同樣和很多現代的高官一樣,能退休就立馬退,免得被人詬病,稍有不慎就晚節不保。

退休後的他即使他在自己職位上沒有太大的作為,但是皇帝依舊會體恤他。皇帝看見這樣不愛慕權力且把一生都貢獻給了國家的老臣,自己自然是十分感動,就立馬下旨封了他一個美名為:邠國公。

皇帝此舉自然是對他的讚許,當然也可以鼓勵更多的老臣能夠放下手中的權力,主動交出來給自己提拔的人。主動退休的王彥超為自己贏得了“生前身後名。”

伴君如伴虎,宋代的“杯酒釋兵權”不就是很好的典故嗎?皇上在和各位兄弟打下了天下,但是不能看著自己身邊的兄弟權力比自己這個皇帝還大,難免就會產生猜忌,甚至這些大臣也會被“莫須有”的殺害。

所以皇帝就很巧妙的用一次酒局,表達了自己的意識,識趣的兄弟自然就明白了皇上的意識,紛紛在第二天早上交出了自己的兵權,借已經年老告老還鄉,皇上自然就很愉快的答應,對待這些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也給與了世代子弟封賞的退休獎勵。

這不就是很好的以退為進的例子嗎?交出了手中的權利,他們依舊可以享受世代的榮華富貴,如果冥頑不化,很可能就落得一個滿門抄斬的局面。兩者相互權衡,自然聰明人都會選擇前面。知足常樂,後代也可以享受自己為他們創造的機會和財富。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2.多數不安本分的官員“佔著位子”不願意退

有的人知足常樂,當然有的人就慾望膨脹,不知進退。畢竟身居高位的這些官員早已經習慣了自己呼風喚雨的場面,也很享受別人的阿諛奉承。如果自己退位了,那麼這些可能就都沒有了,面對這樣的局面,就有很多大臣沒有到年齡就要求退位,希望這樣可以警示那些已經年老,但是依舊佔著位置不下來的官員。

在宋代就有一朵“奇葩”,別人都不想退休,但是隻有48歲的他就立馬向皇帝上書退休,這個年紀正是他飛黃騰達之時,為何他會做出異於常人之舉呢?甘願捨棄自己的高官俸祿呢?

現代很多市級以上的幹部都是50多歲了,所以古代也是一樣,年齡越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官位越大,很多到了年齡的官員自然就不想把自己剛剛坐熱的位置交出來。皇帝自然就不同意韓見素的做法,

但是韓見素堅決希望自己放棄前途退休能夠諷刺那些“佔位”不退的人,當時的宰相對於韓見素的做法自然就很贊同,認為百官都需要向他學習,到了年齡就主動告老還鄉,這樣對於大家都好。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宋代很多官員就是不退休,“佔著位置”被人詬病也無所畏懼。

厚著臉皮不退休的也大有人在。我們著名的包拯,包青天就在當時直接上言給朝廷說:陸軫年等人都已經70歲了,還不退休,這些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面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簡直就是國家的禍害。那個時候的包大人還沒有三個鍘刀,只是一個小小的諫官,如果包大人當時有了自己的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那麼這幾位大人可能會統統被處以專斬貪官汙吏的虎頭鍘了。

面對這些官員的不肯退位,皇帝也不好過於的強硬。在宋代基本上很少殺文官,皇帝過於濫殺會被冠以暴君的名號,自大宋建立以來就是如此。統治者也是沒有辦法,但是隨著宋代初期到後期,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出來了,到了年齡的官員也必須要退休了。

到了後期,基本上官員退休了,皇帝都不會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退休已經成為了每一位到了年齡的官員必須要走的一個過程。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二.為何宋官不退休?

1.一難:官員擔心退休後的生活失去保障

今天很多官員退休了,他們依舊會有退休費,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錢也在逐漸的提高,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鐵飯碗”,就是因為這樣,公務員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熱門的職業,每年都有一大批人報考。可是在宋代,退休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在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就有很多官員退休後因為生活沒有保障就餓死的情況。這些官員在在職期間,全部都依靠自己因為做官得的官田養活一家老小,官位太小,俸祿也就很少,沒有足夠的存款,他們也只能在退休後另尋他法。

可是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能幹嘛呢?如果找不到教書這樣職業的話,他們只能過著拮据的生活,一貧如洗的清官也只能靠著別人的接濟過生活。

不僅僅在宋朝會這樣,其實在魏晉早有這類事情,陶淵明寫下了《歸園田居》,就表明自己做官還真為了自己能夠多喝幾口酒,但是自己的妹妹去世了,沒有辦法只能辭官回家,想喝酒也只能挨家挨戶找朋友討要。

到了仁宗皇帝的時候,才注意到官員沒有俸祿後不能生活下去的情況,即使在相比之前這種現象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依舊有這種情況出現,所以很多官員為了自己能夠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失業後的困擾,就不想退休。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2.二難:及年不退的官員待遇有別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退休難,難在待遇有別,隨意作假。除了退休沒有生活保障之外,對於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也是難上加難。那麼事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仁宗在位期間,為了改變那些清官和真正有能力但是官員不得不退休,所以他又採取了官員留任的制度。這些留任的官員被冠以顯著的名號,一時間政府不能直接干預,諫官都不能彈劾他們,只要他們不想退休,基本上沒有人能夠強行的逼迫他們。

皇帝當然也有規定一些明文條例,給出一些條件。比如馬元身體疾病,馬元重大的過失這些人都可以留任,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更是留任的主要對象。

由於宋朝政府將官員的品級或能力與年齡確定為官員退不退休的的雙重標準,這樣很快又使得宋代諫官彈劾對象發生了變化。公平都沒有絕對的,這樣諫官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也不好去找那些到了年齡卻不退休的人去彈劾他們,你說人家到了年紀可以退休了,別人說自己貢獻大,能力強,自己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三.看宋官“佔著位子”背後的兩難選擇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面對二種選擇,宋代官員也感覺自己是難上加難,不知如何是好。退休了就沒有生活來源和生活保障,面對一家的大大小小的吃喝拉撒,也是感到壓力十分的大。

但是如果不退休,流言蜚語就會撲面而來,如果位子高,說不定龍顏大怒直接九族不保,如果官位低,那麼也會被人詬病,晚節不保。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宋代的政令也是朝令夕改,有時候鼓勵退休,有時候卻不鼓勵退休。皇帝具有隨意性。在宋代有官員主動申請退休,但是皇帝就是不讓啊,即使到了年齡,皇帝不讓,誰也不好說些什麼。所以很多人也因此不會主動去提出退休,自然要等著上面的命令,才做出行動。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四.結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官員對於退休不退休的問題也是愁壞了,“白髮三千丈”他們到底怎麼辦呢?

該退不退,宋朝公務員為何到了年紀不“讓座”?讓座的成本太大了

面對如此兩難的選擇,一面是權力財富,一面是節操美德,一面是家人孩子,一面是未來迷茫。如果你是宋代官員,給你出了這麼一個難題,你會如何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