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5分硬幣決定命運,譚元元是怎麼走上芭蕾之路的

“芭蕾最基本的是‘開繃直’,你們做得不錯,但還不太夠。肩膀還可以往下壓,永遠記得,脖子這塊是最長的,所謂的‘天鵝頸’,就是脖子一定要長。”

10月11日,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4週年公益開放日系列活動中,譚元元用一堂別開生面的教學展示課,展現了她作為舞蹈教育推廣者的一面。

課上的譚元元,時而為孩子們親身示範,時而糾正孩子們的體態手位,時而伴著音樂擊打節拍……孩子們近距離與偶像互動,跟著專業舞者的眼睛看芭蕾,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一枚5分硬幣決定命運,譚元元是怎麼走上芭蕾之路的

譚元元給孩子們上課。

教學展示課罷,譚元元還與舞蹈教育家凌桂明、鄭慧慧對談,從少兒舞蹈教育談到芭蕾藝術之美。

凌桂明是上海市舞蹈學校的老校長,也是把譚元元招進舞校的伯樂。考舞校,要經過初試、複試、總複試,他發現譚元元具備了芭蕾需要的基本條件,從開繃直,到身材的線條,彈跳的力量、軟度,都很全面,是一棵好苗子。

一枚5分硬幣決定命運,譚元元是怎麼走上芭蕾之路的

譚元元(右)和凌桂明(中)

“那時候是千里挑一,幾千人裡面選了24人,12個男孩,12個女孩。”能被挑進去,譚元元還有點懵,因為每一輪下來,總有孩子沒選上,會沮喪、會哭,有的家長也會陪著一起哭,“我就在想,為什麼呢?後來才知道,能進上海市舞蹈學校,非常不容易。”

譚元元的父親並不同意她跳芭蕾,覺得芭蕾是西方藝術,藝術壽命短,容易受傷。而且,他覺得女兒學習成績好,未來可以當工程師、醫生、律師,工作更穩當一些。

一枚5分硬幣,決定了譚元元后來的命運。

父母僵持不下,凌校長打了好幾次電話到家裡做思想工作,還破例給她留了名額,等她進學校。一年之後,父母吵得厲害,最後商定,用一枚5分硬幣,由天決定她是否去舞校。硬幣扔了一次,正面朝上,是媽媽那一邊,譚元元才去了舞校。

譚元元晚進學校一年,晚學了一年專業課,一開始跟不上學習進度,很多基本功打得不是不是很紮實,比較自卑。

“我覺得自己是班裡的醜小鴨,心情也不太很好。我性格比較開朗,但到了學校,我不太願意說話,專門躲在角落哭。”譚元元想過退學,媽媽鼓勵她“笨鳥先飛”,要比別人更努力,不試一下,怎麼知道自己不行?

譚元元第一次上臺是14歲。她要參加全國芭蕾選拔賽,只有經過選拔賽,有了名次,才可以代表中國參賽。

“第一次上臺表現非常不好,我轉完圈之後是屁股對著觀眾,太黑,我找不到方向,非常非常緊張。”即便是現在,譚元元還是會緊張,因為每一次的表演都不一樣,而且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就算跳了100次的劇目,也總是以第一次演出的心態對待。

譚元元第一個國際大獎是在學生時代獲得的,有個故事叫“一腳踢出了一個國際冠軍”。

那一年她16歲,參加了第五屆法國國際芭蕾舞比賽。比賽舞臺是傾斜的,差不多有2度,傾斜後,後排觀眾也能看到舞者的腳尖。這樣的設計在歐洲很常見,但國內根本沒有,練功房都是平的,這對譚元元來說是非常大的考驗。

“我一下子懵了,怎麼辦?肯定拿不到獎了,心理壓力特別大。”譚元元揹負著為校爭光、為國爭光的使命感,又有時差、水土不服,好幾天睡不著覺,舊傷還復發了,膝蓋有積水和瘀血。

在此之前,譚元元準備了近3個月,每天至少訓練四五個小時,運動量特別大,非常枯燥。初賽時,譚元元躲在大幕後,腳動不了,不想上臺,哭著要退賽。帶隊的林美芳老師說,“不行,你一定要跳完!”音樂響起,老師推了一把還在猶豫的譚元元,她正好借力,飛上舞臺。她感覺自己跳得挺高的,膝蓋也不疼了,順利進入複賽、決賽,拿了金獎。

在大多數18歲少女還懵懂不知世事時,正在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蹈學院進修的譚元元,收到舊金山芭蕾舞團的簽約邀請。在那裡,她以女主角的身份,幾乎跳遍了所有知名的芭蕾作品。

《天鵝湖》是她的第一個全幕芭蕾舞劇,這也是檢驗一位舞者能不能成為主要演員的標杆。19歲,她一人飾演了白天鵝、黑天鵝,“首先,所有技巧你都要做下來。不要看白天鵝很優美,永遠慢板,左腳作為重心,跳完一系列舞段,小腿肌肉已經抽到大腿這裡,非常酸。第三幕,你還要演黑天鵝,32個單腿轉,小腿肌肉差不多都沒了。”

譚元元印象很深的還有一次,替一位手指斷了的演員救場,跳巴蘭欽編舞的作品。

巴蘭欽是美國芭蕾的鼻祖,有一百多部作品。因為是俄羅斯人,他把俄羅斯的風格和美國的快節奏融合在一起,他還有一個世界知名的搭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他的音樂往往不規則,對舞者來說非常難跳——兩位大師聯手,非常現代。

“當時我根本沒接觸過巴蘭欽的作品,臨危授命,硬著頭皮,一夜之間學下來。真的非常難!很多節奏非常快,還有一些爵士的感覺。”譚元元解釋,巴蘭欽的作品是為紐約芭蕾舞團的演員量身定製的,是根據音樂編的,兩個女舞者在一起,就好像兩把“小提琴”。

除了古典芭蕾舞劇,譚元元還跳過很多現代芭蕾舞劇,其中一部《小美人魚》,膾炙人口。

那時候,她38歲了,很久沒遇到更有挑戰性的舞劇,有點瓶頸。很幸運,她遇到了約翰·諾伊梅爾和他的《小美人魚》。他從漢堡芭蕾舞團帶了6位老師到舊金山,教舊金山芭蕾舞團跳全本《小美人魚》,舞者們學了三週多時間,全學了下來。

“他說,每一個小美人魚都會不一樣,你們不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我也不允許,你要讓這個角色融入到你的心裡,你的心是怎樣跳的?”

約翰·諾伊梅爾的建議對譚元元來說受益匪淺。每一次跳《小美人魚》,她都會被帶進角色,跳完之後,要緩兩個小時才能走出角色,“我整個人魔幻了,身心、情緒,都被《小美人魚》的氣場帶動。”

這部劇在技巧上也非常難。為了扮魚尾,她要穿一條很長的裙褲,有一次排練,她的腳踩在了裙褲上,還要做旋轉,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慢慢地,我總結出了技巧,出去的時候,腳趾尖帶一下,兩個腿就會變成魚尾形狀。最開始,我有魚尾,之後光腳在地上跳,後來又穿了足尖鞋。”

上足尖鞋的時候,也是小朋友們學舞最容易放棄的時間段,因為小拇指、大腳趾多少都會受傷。譚元元上足尖鞋是12歲半,她不建議太小上,因為小孩的骨骼還沒長好,訓練方法不對,可能會影響骨骼發育。

“一定要讓孩子在軟底鞋上訓練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在老師正確的指導下,進行科學訓練,再上足尖。”她強調,“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上足尖,腳背、膝蓋都有一定標準。有的孩子可能上不了,硬要上,傷害很大,要因材施教。”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4週年公益開放日系列活動,由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主辦。當天,上海芭蕾舞團帶來了“精品劇目公益匯演”,上海市舞蹈學校、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則帶來了“教學展示演出”“社交舞工作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