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欠費三個月上徵信,合理嗎?

手機欠費三個月上徵信,合理嗎?

文|邢海洋

大概是一年前,我去移動的營業廳為孩子開辦手機卡,一個附著在我的手機號上的副卡。理所當然的業務居然辦不成,系統提示我有欠費。可我明明每個月都交套餐和額外費用,若欠費,按照運營商的規矩早該停機了,怎麼可能有欠費?營業廳裡的工作人員只能按系統的提示,告訴我某年某月有欠費,沒辦法,為了開副卡,我只能先把錢交了。

這筆不明不白的欠費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是怎麼產生的。如果不是因為辦開卡這樣的“重大”業務,移動也不會提醒我欠費的事。

11月,中國電信江西省欠費信息將接入個人徵信系統。江西電信客服還確認,若用戶之前使用的電信產品欠費超過3個月未交清,或享受了手機、話費優惠,有在網協議約定而沒有履約,相關信息都有可能會被接入徵信。當然,電信也給陷入焦慮的消費者們以定心丸,那就是在上徵信前會通過各種形式通知用戶及時交清費用,接到通知還不交費的才用徵信系統“懲罰”。

手機欠費三個月上徵信,合理嗎?

提前告知,這自然就打消了我的疑問。但也不盡然,就在幾天前,重慶某位信用卡持卡人在10多年前辦理了一張信用卡並透支了200元未還,如今收到銀行通知,算上累計的違約金和逾期罰息,已經欠下銀行3萬多元。這個案例讓持卡人驚醒,罰息加上利滾利,欠了信用卡的錢就可能像網貸一樣掉入無底洞。但這裡的問題還不在此,畢竟信用卡是受到法律的嚴格監管的,不存在違規之處,之所以欠款滾雪球,是因為銀行沒有有效通知到客戶,否則,想必沒有人願意坐視自己掉入信用泥潭。

駕駛人恐怕都有過交通違規吃罰單的經歷。如果是現場處罰,當場簽收了罰單,15天內就得繳納罰款,逾期便會產生罰息。可非現場處罰,被探頭拍到了,也要交罰款,但不必著急,可以拖到驗車的時候。這便是交通管理部門執法邏輯:探頭拍到後,儘管交通部門也給車主發了短信,數據庫裡也有違規記錄供查,但所有這一切並不能百分百保證信息的到達。換言之,只要有遺漏的可能,就不能作為罰單生效的依據。如此這般,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麼重要的通知,都要簽字畫押。

為什麼運營商蠢蠢欲動,要用徵信來約束欠費用戶,起初我真是百思不解。大概是十幾年前,有線網絡計費還有計時的選項,用戶一不小心沒下網,一個月的網費就可能上千元。後來的天價費用多發生在手機流量上,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壁壘分明,漫遊費用更是貴得嚇人,一不小心天價賬單便從天而降,這的確會刺激消費者跑路,也給運營商留下大筆壞賬。可如今,賬單封頂了,流量全國通用了,甚至,全國人民乃至海外華人人人用微信,通話費用都省了,運營商賺的基本上是消費者的套餐費用。既如此,用戶還會逃單?即使欠費,也不會太多吧,運營商何必為這點小錢大動干戈。

手機欠費三個月上徵信,合理嗎?

圖|人民視覺

移動業務高歌猛進躺著賺錢的時代過去了,所以他們才不得不精打細算吧。用戶的使用集中在了流量上,各個運營商便把流量套餐作為主打業務,又由於我們對數據流量的依賴,其實花在套餐上的錢不是比過去少了,而是多了,一個5G套餐的費用動輒上百,這是運營商保障現金流的關鍵。按照監管的要求,攜號轉網開放了,用戶可以無障礙地轉換服務商,各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於是更激烈了,留住老用戶有成為競爭各方的重中之重,於是,據我個人的觀察,儘可能地用優惠條件延伸服務合同,用合同鎖定消費者,在業務中就頗為流行了。

如今,數據流量是如此重要,價格下降得也很快。我上一次被合同“鎖定”了一年,就是看中了一個流量翻倍計劃。可沒用半年時間,新推出的流量套餐性價比就遠超過這個“翻倍計劃”了。

用戶轉網換號,原在網協議不能履約,這就給運營商留下了一個大麻煩。最多的時候,用戶有可能連籤數年的套餐協議,可三五年的承諾,中間的變動誰能預料得到呢,於是就可能變成了“賴賬”。

手機欠費三個月上徵信,合理嗎?

對於江西電信的舉動,我看到網上最大的質疑來自於異地銷號。2019年前,身在外地要註銷家鄉號碼的確非常難,必須本人親自到場,或者委託書等一通繁瑣的操作。可2019年開始,三大運營商在全國正式提供手機號碼異地銷戶服務,辦理起來相當便捷。但是,如果手機號碼仍處於消費合約期間,或者手機號碼已經綁定了親情號、集團號等業務就無法銷戶。可見長合約是阻礙消費者轉網換號的最大障礙。合約是受法律保護的,消費者一旦簽約就得履行,這也沒什麼可質疑的。

欠費納入徵信的源頭是今年初的一則新聞,徵信中心面向社會公眾和金融機構提供二代格式信用報告查詢服務。其中便重點提到,徵信所採集的信息中,除了個人信貸信息之外,還包含“先消費後付款”的公用事業繳費。但諸如水費、電費和電話費等費用涉及面廣且頗為瑣碎,如何保障數據源頭的信息準確,保障用戶的利益卻是個問題。那時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要穩妥謹慎地採集。

但願徵信中心和相關公用事業部門都能穩妥權衡,甄別出欠費是否屬於“惡意”。但個人隱隱地感覺,徵信系統一邊肩負著個人信貸的需求,一邊為金融機構把關。真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別大事小情全來度量一下。法院和消費者協會還有很多事要幹呢,一個徵信系統承擔不了這麼多的職責,錙銖必較,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義。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我們那些不足掛齒的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